“书记论坛”身边典型②:
翻开《庚子战记》
阅读仙降派出所的防疫故事
■记者 林瑞蓉
在6月18日举办的第十二期市直机关党组织“书记论坛”的身边典型环节,市公安局仙降派出所党支部书记黄益辉向在座市直机关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分享了该所的《庚子战记》。
仙降派出所共有民警25人、协辅警44人,其中党员17人。在庚子年年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仙降派出所全员压上,整整3个月的坚守,筑起了一道防护辖区群众生命的“城墙”,同时,成为战疫后期企业复工复产的坚强后盾,这就是该所全员的《庚子战记》。本报选取了该派出所3位人物的抗“疫”故事,以飨读者。
【小黄人】 蔡福锐:为生命而战的逆行者
疫情趋缓后,民警蔡福锐多了一个称号。不管是群众还是所里的同事,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黄人”。这称号没有嘲笑反而充满深深的敬意,只因他一身黄色隔离服战“疫”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2月1日12时许,仙降派出所接到要配合街道转移隔离人员的指令。“我是党员,我先上!”老党员蔡福锐听到消息第一个提出申请接受任务。他利索地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口罩,直奔辖区的集中隔离点。
居家隔离人员转移的下车点距离集中隔离点门口仅有百米远,但由于接送人数众多,这百米路程,蔡福锐来来回回走了四五十趟。虽然当时天气寒冷,但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他还是很快汗透衣背。为了尽快完成转移任务,他错过饭点就胡乱吃几口泡面打发;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不喝汤水不上厕所……最终,他和同事两人耗时9小时成功将103名隔离对象全部转移。脱下黄衣“战袍”,他才发现里面的警服警裤已经湿透。
除了转移隔离群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也是他工作的重点。有的人担心集中隔离点不安全,怕被感染;有的人抱怨不解,不配合工作。蔡福锐都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蔡福锐说:“非常时期不能带有自己的主观情绪,一切以疫情防控为重。”
结束隔离点的工作,蔡福锐又马不停蹄发投入到流行病学调查、协助政府部门开展排查等工作中,经常夜宿单位。想到妻子在家里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他既愧疚又感激,却从未后悔:“我是人民警察,我不上,谁上?”
【移动闹钟】 陈书仁:与时间赛跑的情报员
“90后”民警陈书仁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虽年轻但工作起来却十分稳重。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他承担着数据收集、信息支撑、研判分析的工作。各类疫情数据繁杂、任务艰巨而又紧迫,但他每次都能在最短时间内理清每一类数据、信息,并详实记录。
为了快速准确地排查辖区密切接触人员,做到一个不落、一个不错,他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在手机里设置了十几个闹铃提醒,同事们戏称他为“移动闹钟”。对此,他总是笑笑说:“大家在外面排摸核查很辛苦,我更要做好数据分析,把涉疫人员找准,不能让他们白忙活。”
疫情来势汹汹,仙降街道仙篁竹村曾发生聚集性肺炎。抽丝剥茧,找出密切接触人是抗疫关键。陈书仁自创了“树状思维导图”用于实战。每个确诊人员一张图,关系网络和接触人员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排摸防控。
由于疫情防控大数据工作时间紧、要求高,为及时处置各类信息数据,他每天24小时连轴转,每顿饭都是用方便面草草解决,即使是忙到凌晨4、5点,高压下的陈书仁躺在床上脑海里仍浮现着人员的关系网和各类数据,一大早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因为在抗击疫情工作中表现优异,市公安局已经批准陈书仁火线成为预备党员。
【战“疫”警花】 李和丹:撑起防疫半边天
在这场战“疫”里,仙降派出所的女同志们也不甘落后,用实际行动撑起仙降所防疫战“疫”的半边天,李和丹正是其中之一。
李和丹是一位二胎妈妈。“受命之时忘其家,临阵之时忘其亲,击鼓之时忘其身。”警令就是战令,当抗疫号角吹响,她毅然将两个孩子送到了父母家,收拾好了一个月的行李,就驻扎在了所里。
为了筹备口罩等抗“疫”物资,让一线同事们有充足的物资,她线上线下多方联系,各处奔走筹集各类抗“疫”物资,最终为该所争取到了一大批口罩等物资,解决战“疫”的后顾之忧。
作为户籍民警,在街道中“人头熟”是她的优势。于是,李和丹主动承担起了劝说工作,安抚集中隔离人员的抵触情绪,并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保证了隔离工作的有序开展。
除了忙碌本职工作,空闲时,她主动帮所里的男同事们巡逻、测体温、查证件、检查出行人员口罩佩戴情况,只为了让其他同事多一点休息时间。她就这样把自己“铆”在所里,哪里需要哪里搬,真正成为了战“疫”中的万能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