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去病: 飞云江畔擎旗人
■马邦城
林去病(1905—1932),原名宝康,字季平,瑞安城关人。1923年毕业于瑞安中学,1925年任《温州大公报》编辑,同年5月加入共产党,次年受“温独支”指派,在乐清翁垟盐场以司秤员身份为掩护,发展党组织。后被派至瑞安负责筹建党组织工作,任“瑞特支”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入农村开展斗争,1928年,任中共瑞安县委书记,并当选为浙南特委常委。次年4月,调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 ,不幸被捕,转押杭州陆军监狱后,英勇就义。
瓯越大地播火种
1925年盛夏的一个夜晚,漏尽更深,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温州大公报》编辑部的房间内,还亮着微弱的灯光,一位20来岁的青年,正聚精会神伏案疾书。天气闷热,汗水已浸透了他的薄衣裳。青年名叫林去病,是报社的副刊编辑,当晚又在赶稿,似这种“熬通宵”的情形,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了。
1923年,林去病从瑞安中学毕业后,来温州大同女子小学任教。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与一枝生花妙笔,他经常在《瓯海公报》和《新瓯潮》上,发表揭露军阀黑暗统治,呼吁救国图强的文章,引起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负责人陈恻尘的关注。当时,“温独支”根据国共合作要求,正在创办《温州大公报》,作为国民党永嘉县党部的机关报,陈恻尘就让林去病过来当副刊编辑。
这正好遂了林去病的心愿,来报社后,他乐此不疲、夜以继日地工作,并且以“去病”作为笔名(意在唤起民众、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连续在《温州大公报》上撰写和刊登了大量介绍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和爱国救国主张的文章。陈恻尘对他很是赏识,1925年5月,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温独支”成员。从此,林去病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表示自己要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他亲笔撰写了“在革命中求生存,从奋斗里得自由”的对联,作为座右铭,以激励自己的革命斗志。
1925年底,由于《温州大公报》主笔、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执委王超凡投靠了“西山会议派”,公开走向反动。林去病受到排挤,被迫离开报社。此后,他受“温独支”指派,与林立、钱国安等同志一起,赴乐清开展筹建党组织工作,以期把革命火种传播到那里。
林去病的公开身份是乐清翁垟盐场司秤员,负责公盐进出。在许多人眼里,这可是个“肥缺”。当时,政府的司秤员与盐商互有勾结,盐民送盐进仓时,司秤员除了明里打个折扣外,暗中还会压低斤两和等级,尽量少付钱;盐商来购盐时,给的贿赂越多,所得盐和利润也多。盐民的辛苦钱,就这样被剥夺走了。
翁垟长林场是乐清最大的盐场,有盐民200多人,盐民长期遭受剥削和压迫,生活苦不堪言。林去病任职后,拒绝了承包盐商的贿赂,革除陋习,纠正了以往乱打折克扣的现象,切实维护盐民的利益,博得了盐民的信任与支持。除了做好司秤员工作外,他还在翁垟长春楼兴办盐民夜校,吸收50多名盐民及附近贫苦农民参加学习,自任教师,自编教材,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政治觉悟。
他还经常下乡访贫问苦,为盐民排忧解难。有一次,见盐民叶成元妻子临产,可连买姜糖的钱也没有,林去病慷慨解囊,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盐民们都把林去病看成是贴心人,自然愿意接受他宣传的革命思想和道理。每当夜幕降临,他的屋子里总是挤满了人,互相一起,谈笑风生,大家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在乐清期间,林去病还与林立、钱国安一起,先后在西乡的翁垟、白石、白象和东乡的竹屿等地,建立了农民协会。在县城成立手工业工人协会和商人协会,使群众革命运动陆续开展起来,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见时机已经成熟,他们便开始发展党员,就在翁垟长春楼里成立了中共乐清党支部,由林去病任书记。不久,“温独支”调派林去病和叶子午回瑞安开展筹建党组织工作,好将革命火种引向飞云江两岸。临别之时,当地群众依依不舍,挥泪相送。
翁垟盐民还托人撰写了两副对联,送至瑞安老家给他。一幅为“虎暴狼贪,眼底尽庸庸官吏;冰清玉洁,海滨有小小司员”,另一幅为“长才不受盐仓绊,橼笔将使茅塞开”,横批是“春风坐我”,盛赞他冰清玉洁的优秀品质和贴近民众的宣传组织才能。
话桑楼上展红旗
林去病来到瑞安后,提议将这里的进步组织“中山主义研究会”和“宏文会”合并作“瑞安民社”,以利形成革命的合力。1926年7月18日,民社正式成立,他亲自起草了《瑞安民社宣言》,明确提出团结工、农、商、学、兵,打倒列强、军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口号,以及实行“二五”减租,废除苛捐杂税,提倡婚姻自由,增加工人工资等具体措施。这些都是我党在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主张,深受广大民众的支持拥护,很快社员就发展到200多人。
他们还选择城区两面河旁的话桑楼,作为活动场所。话桑楼又名飞云阁,是晚清瑞安名士黄体芳退休还乡后与王岳崧、胡调元等乡贤筹资兴建的一座楼堂,作为地方文人雅士吟咏之所,并采用唐代诗人孟浩然“把酒话桑麻”的诗句,取名为“话桑楼”。
林去病和民社骨干经常来话桑楼活动,这里成了瑞安红色的革命据点。林去病首先吸收戴义、徐泽民、郭演九、陈明达4人入党。11月,话桑楼里亮出鲜红的党旗,成立了以戴义为组长的4人党小组,瑞安首个党组织在此诞生。后来,随着党员数量增加,经“温独支”批准,成立了中共瑞安特别支部,由林去病任支部书记。“瑞特支”就设在话桑楼。
1927年1月,北伐军十七军军长、共产党员曹万顺,率部途经瑞安,林去病组织民众,在小教场召开欢迎大会,曹万顺在会上发表了演讲。接着,又组织召开国民党瑞安县第一届代表大会,林去病当选为常务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高潮的推动下,瑞安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瑞安县农民协会,拥有会员万余人。同时,县总工会、商民协会、妇女联合会、学生联合会等群众团体,也应运而生,广泛开展了革命活动。但瑞安的封建反动势力仍相当顽固,特别是被群众称作“四凶十恶七十二劣”的鲍漱泉、沈圣达之流,勾结官府,包揽词讼,欺压群众,横行乡里,成为阻碍工农运动开展的拦路虎。
林去病按照党组织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要求,3月15日,在城区四柏巷坦召开声讨土豪劣绅罪恶的动员大会。当日,到会的农会、工会会员和群众一万余人,林去病主持大会并讲了话。他分析了瑞安开展工农群众运动的大好形势和进一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的重大意义,宣讲孙中山“三大政策”,首次向全县群众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同时,还控诉了“四凶十恶七十二劣”的罪行。
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虽然春寒料峭,大雨如注,没带雨具的游行群众连棉衣都湿透了,但大家的情绪依然高涨。当游行队伍手擎红旗,高喊“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冒雨来到水心街“四凶”头子、县商会会长鲍漱泉家门口时,许多群众冲进去要捉拿他出来清算。但鲍漱泉已避逃在外,愤怒的群众捣毁了鲍家房子里的家具。
这一次示威游行活动,使林去病进一步看到了唤起民众后潜在的巨大力量,他踌躇满怀,对进一步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充满信心。
飞云江畔斗敌顽
正当瑞安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之际,想不到风云突变,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6日,省防军的一个排,从温州乘专轮直达瑞安,冲进国民党县党部去抓林去病。好在他此前接到上级指示,已辞去国民党常委的职务。见林去病不在,他们把戴义抓走了。次日,又赶到西门林家抓人,同样扑了个空,结果带走了他二哥林允民。林去病幸亏事先有所防备,才躲过了这一劫。
此后,“瑞特支”开始转入地下活动,在话桑楼办了个“中山图书馆”作掩护。林去病将工作重心下移至农村,自己与金缄三去了北区陶山。他以桐浦小学教师的合法身份作掩护,继续开展党的活动,先后吸收张贤、黄锦贤、张崇银、余声斋等一批农运骨干入党,并通过他们,对北区原有农会进行整顿,重新建立桐溪、桐浦、浦西、潘岱、岭南等地的农会,使北区农民运动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温独支”遭到破坏后,王国桢、雷高升、王金娒等多位领导成员,都先后转移至塘下驮山陈卓如家里。这段时间,林去病不顾危险,经常去那儿与他们碰面,商议下一步的行动。根据中央指示,大家经过酝酿,准备在当地农村开展秋收斗争。
当时,瑞安东区的白门、丽岙一带,是林去病与郑馨等人组织开展农运较早的地方,白门又是郑馨的家乡,群众基础较好。经过林去病与农会的组织发动,当年秋收晚谷登场时,这里几个村的贫雇农都联合起来,拒绝给地主交租。以杨雪航为首的地主豪绅,便向反动政府控告“农民造反”。当局派出40多名警察,乘船赶到梓岙河头,企图对农民实行武力镇压。林去病、陈卓如等人乘机发动当地农会,组织了数百名农民,把武装警察包围起来,以呐喊哄笑等方式与其讲理抗争。警察一看群众势头大,一直不敢开枪和抓人,最后只得灰溜溜地上船回去了。
杨雪航等人不肯罢休,又到温州调来省防军一个连队来镇压。林去病觉得农民手无寸铁,双方冲突起来肯定要吃亏,经和农会干部商讨后,确定了“敌来我退”与之周旋的对策:动员各村青壮年都撤到后山隐蔽起来,家中只留一些老弱妇孺。省防军来时,各村都没有什么动静,也不见任何“造反”迹象,只好怏怏返回。这样弄了几次后,任凭杨雪航等人怎么叫喊,省防军就再也不肯下来了。在林去病等人领导下,农会组识的“白门秋收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1928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郑馨来到瑞安,召开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党的负责人会议,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提出对反动派要有武装斗争准备的主张,并决定成立三县县委,林去病被任命为中共瑞安临时县委书记。3月5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会也通过决议案,提倡走农民暴动之路。
林去病继续在农村开展革命运动,积极组织农会,进行平粜粮食与闹荒斗争,使各地农会迅速发展壮大。至3月底,全县农会会员猛增至14000多人,各区都建立了党支部。此时,陈卓如在驮山创建了第一支农民武装,林去病积极加以倡导,协助李英才建立了肇平垟农民赤卫队,各地农会也争相仿效,使农民武装力量日益壮大。
地主豪绅大为恐慌,便收买青帮,组建民团武装,跟农会作对。有一次,他们摸准了林去病的行踪去向,就带着一班人,埋伏在高岭干溪宫附近,趁林去病路过时,突然一拥而出,将他抓住,打算绑送至县城去报功领赏。好在有两个同行的农民突围而出,赶紧向当地农会报告。于是,农会一下子就聚集300余人,手持刀枪器械,追赶而来,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慌忙放人逃命,终使林去病虎口脱险,平安归来。
为有牺牲多壮志
1928年6月19日,林去病参加在平阳鲸头山召开的永、瑞、平三县党负责人联席会。会上决定在6月27日统一举行三县农民联合大暴动,同时攻打温州和瑞安、平阳。后因情况突变,暴动临时被取消。但此举也惊动了反动当局,使不少同志因此暴露,遭到报复。各地豪绅恶霸乘机纷纷出动,抓捕了曾参与白门秋收斗争的县农会主席郑景璠等14人。林去病与郑馨、张贤、戴国鹏等多人受到通缉。瑞安各区大批农会骨干遭逮捕,农会会址被捣毁,许多党员被杀害,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运动处于低潮。
在这紧急的关头,林去病毫不气馁,立即与张贤一起赶往上海,会见了郑馨,向中共浙江省委负责人卓兰芳汇报了瑞安情况,接受新任务后,只身返回温州,重整党组织和武装队伍。
9月间,中共浙江省委将台州和温州确定为一个斗争区域,在天台召开了浙南特委成立会议。林去病作为温州代表参加了会议,被选为常委。会后,他担负起了改组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县委的重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不辞辛劳,四处奔走。虽然身患疾病,面黄肌瘦,仍一如既往,硬撑着病体,日夜奔忙着。同志们都替他担心,劝他先去看病,多多休息。林去病沉痛地说:“医好自己身上的病是私事,医好社会的病是公事。现在反动派像毒蛇一样乱咬同胞,我们必须赶快去抢救,怎能为了私事而耽误公事呢!”大家听了都深受感动。
1929年4月,党中央决定暂时撤销浙江省委,将浙江分为六大中心区域,由中央直接领导,并调派林去病担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林去病去上海接受新任务后,偕同宁波团委书记俞明一起赴任,并同住在交通员张庆祥家里,不料三人一起被捕。当时,他化名吕宝富,自称是上海某布厂工人,敌人不明其身份,判了3年6个月徒刑,将他关进宁波第四监狱。
就在林去病快要刑满出狱时,被同监的叛徒出卖,将转押至杭州。临行时,同狱难友都为林去病担忧,但他视死如归,高声吟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昂首挺胸而去。
到杭州后,林去病被当作“要犯”,关进陆军监狱。在狱中,他思念故乡和战友,怀恋飞云江畔那段难忘的战斗历程,挥笔写下了不少意韵深沉的诗句。其中七律《怀旧》一诗,读来尤为感人肺腑:“乱离生死两悠悠,怅望江南涕泪流。忆旧何堪形吊影,思乡空有月惊秋。烟横墟里鬼争哭,月淡松揪鸟亦愁。风云叱咤今已矣,萧条人去话桑楼。”
敌人是决不会放过这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1932年5月12日上午9时,林去病英勇就义。临刑时,他把自己一双力士鞋和一些值钱的东西,都送给了同狱的难友,充满深情地说:“留作永别的纪念吧!”然后慷慨赴死,时年27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林去病是中共早期党员、瑞安首任县委书记,作为瓯越大地的播火者,飞云江畔的擎旗人,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真正实践了他当年在《瑞安民社宣言》中提出的“为了福国利民,虽牺牲自己的躯壳,滴沥自己的肝脑,洒尽满腔的热血,亦在所不惜”的诺言。
(本版图片由何光明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