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榕树下闲谈说台风

    榕树下闲谈说台风

    ■宋维远

    7月酷暑,连旬高温,又到台风季节,榕树下老人们闲谈话题亦将随之切换到台风上来。笔者摘录数则儿时听到的民间有关台风传闻,以供谈资。

    民间称台风为“风痴”

    七八十年前,笔者孩提时,飞云江两岸民间还没有“台风”这个名词,就连小学常识课本,也称台风为飓风。民间父老通称它为“风痴”,也叫它“暴(读‘报’)”和“雪子暴”,个别人则恶称其谓“割稻客”。

    “风痴”,是说风太大了,到了疯狂癫痴的地步,拔木、毁屋,夹挟洪水祸害生灵,成了人们痛恨的风魔,故给它取了“风痴”恶名。民间还借它的恶行,通过联想产生了几则富有哲理的谚语。如:“求雨求个大风痴,求男求个败家子。”过去农民在酷暑久旱时,最怕稻禾缺水干枯,导致歉收、减产,迷信求老天、求神佛可以普降甘露,以解厄运。本来酷暑苦旱后,形成风痴也是自然规律,却被古代农民误认为是老天所赐,哪知求雨偏求来大风痴,把庄稼浸泡、冲刷个精光。很像百姓结婚后盼望早点生子添个劳动力,好养家糊口,哪知久婚后得子,过分宠爱,舍不得严格教育,酿成败家之子,把好好的家庭败个精光,跟遭遇大风痴一样。抗旱、抗台要两手打算,跟盼子、教子两不偏废的道理一样。

    又如民谚“风痴碎(小),回南大”。未登陆前的风痴,以东北风为主,登陆后便转为东南风,叫“回南”,片刻风量比未登陆时更大,所以说“回南”大。这则民谚常用来比喻不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人,反而用尖刻的驳斥来报复批评者的现象,很像“回南”比风痴厉害。

    “暴”,是民间对刮大风的另一称呼,“暴”方言读“报”,“刮风”也称“起暴”。雪子又称雪霰子,根据历代老农经验,从当地冬春间落雪子的那天,后推120天,一般会发生台风,叫“雪子暴”。这是历代农民对台风规律积累的经验,颇有几成应验。

    “割稻客”,是水稻种植地区因抢收早稻时劳动力不足,请山区农民前来帮忙。称呼他们为“割稻客”,原为尊称。后来用这个称呼来作为风痴的代名词,比喻风痴一来,把农民们半年辛苦的果实全付诸东流,变成恶称。可见以上民间对台风的称呼和谚语,表现农民对风痴有多大的惧怕和憎恨!

    百亩田礁单闪

    “百亩田礁单闪”,是飞云江两岸历代老农对风痴成因的朴素而带有神话色彩的“总结”。笔者孩提时,每当“打风痴”时,大人们不落垟劳动,小孩上不了学,都围着老人听他们讲“闲谈”,其中有关打风痴的原因,听了好几遍,也不嫌啰嗦。他们认为打风痴的原因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百亩田礁单闪”。

    据说,百亩田礁是飞云江口东南的岛礁,有百亩田那么大,故名。礁里有个千年蚌精,凡蚌,壳里都有一颗或几颗明珠,千年蚌精壳里有颗又大又亮的明珠,是稀世瑰宝,所以蚌精平时不轻易张开蚌壳,生怕千年修成的明珠被妖怪,尤其是野蛟抢去。只是当久旱酷暑,蚌精躲在蚌壳里实在闷热难熬,才想偷偷张开片刻透透海风。就这么张开片刻,壳里明珠的珠光立即会直射海天,这被历代农民说成“单闪”。四海蛰伏的野蛟一望见明珠射出的光芒,立刻就跃出海底,拼命扑向百亩田礁来抢蚌珠,它们知道谁飞得快,先抢得明珠,就能成龙,好上天庭,专司行云布雨,便身价百倍。于是野蛟飞腾,狂风大作,急雨倾盆,蚌精也早有提防,赶紧关闭蚌壳,如果稍慢半分,蚌壳便会夹着冲进来的蛟头,在壳外的蛟身、蛟尾急速翻腾,搅得风雨更大,这便是“打风痴”的成因。现在我们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百亩田礁单闪”虽然十分可笑,但在旧社会,父老们代代用自己眼见的现象想象出神话来,而且相信它。这个神话般的传说中未尝没有几分朴素的自然现象成分,而且形象动人,当然,父老们对这个故事还有续编。即天庭知道了,会立即让雷公鸣雷向蚌精和野蛟示警,所以风痴前,凡雷声大作,风痴或会转向、停止。这又是个可笑而有些令人相信的故事结尾。记得儿时,凡遇发风做暴,总是希望上天会打雷,好让“风痴”早点结束,少点罪孽。

    人类认识自然,总是从朦胧的初级阶段的神话般的想象开始,经过不断探索,到逐步地科学认知。以上人们对台风的取名和台风形成原因的神话般传说,正是认识台风过程中起始阶段的记录,现在听来,仍觉有趣,或许值得记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云江潮
   第00006版:玉海楼
   第00007版:广告
   第00008版:聚焦消防
张木冈日记里的瑞安方言(三)
榕树下闲谈说台风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6 榕树下闲谈说台风 2020-7-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