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小伙薛镭:
我自豪,
我是一名维和军人!
■记者 蔡玲玲 通讯员 彭希 龙轩磊
7月29日,中国第18批赴黎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第一梯队顺利完成维和任务,安全抵达国内。与此同时,中国第19批赴黎维和部队第一梯队已抵达黎巴嫩,与上一批任务分队轮换交接,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在轮换交接人员中,即将结束维和任务的“80后”小伙子薛镭,来自瑞安。
薛镭是一名有着12年兵龄的上士。去年5月份,服役于第74集团军的他,跟随中国第18批赴黎维和部队奔赴黎巴嫩,担任摄影摄像和新闻报道工作。2020年6月16日,薛镭被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原本维和满一年就回国,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联合国要求所有维和部队推迟轮换,他们推迟了回国时间。
“自去年元旦到假离家后,已经有555天没回家了。”7月21日,薛镭在微信朋友圈“掐算”自己回家的“时间表”。据了解,目前,薛镭已经开始为期14天的隔离,将于8月17日回国,结束一年多的维和任务。
既然参了军
就要做个优秀的军人
1988年出生的薛镭是上望街道人,童年是在莘塍度过的。跟很多男孩子一样,他怀揣着一个热血“军人梦”。2006年,薛镭高中毕业,就跟家人提出想要参军入伍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当时,薛镭的身高1.73米,体重只有50公斤。家人担心瘦弱的他无法承受部队的压力。
2008年,就读大学的薛镭再次提出参军的愿望:“就当我去部队为了锻炼身体。”这次家人终于同意了。
“小厕15秒,大厕3分钟,吃饭5分钟;集合迟到1秒钟集体冲楼梯,落在后面的人继续冲;被子叠不出豆腐块就要加班加点一遍遍重复叠;晚上加班练体能不出汗不休息;累了一天睡得正香时,突然就来个紧急集合……”原来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并非电视上出现的夸张情节。新兵连的训练,让薛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艰苦。
“新兵连3个月几乎是所有军人的噩梦,部队生活的高强度严要求和地方生活的轻松无拘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既然参了军,就要做个优秀的军人。”薛镭在被“虐”到抓狂的时候,常常如此告诫自己,不能放弃。他笑称,要做名优秀的军人,首先从放低自己开始,不要把自己当人看,班长让干嘛就干嘛,让怎样就怎样,必须坚决听从指挥。
如果说,锻炼身体、磨炼意志是他来当兵的初衷,那么,军人的荣誉感是他日后部队生涯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源动力。“新兵时期,每次在连队荣誉墙前驻足观看的时候,心里就想着将来一定要在这块荣誉墙挂上属于自己的奖状。”薛镭认为,军人就要崇尚荣誉!
右手尺骨断了
还有桡骨在
不久,通过新兵班长的推荐和机关的考核,薛镭得到了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全旅共5个名额,只有他是新兵。
在薛镭看来,这段日子比新兵连时期还要紧张,学习任务异常繁重:为了完成作业,几乎每天都要熬到次日凌晨一二时;午休时间也要用来写作业,经常是坐着就能睡着。
学习结束,薛镭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在部队的第一本荣誉证书。回单位后,薛镭就被借调到旅机关工作,第二年初,又被抽组到新兵连担任新兵训练骨干。不久后,他收到集团军将组织一场技能比武的通知。不巧的是,在前些天训练中他受伤了,且伤势严重:右手尺骨断裂。
部队医院建议薛镭放弃此次比武,尽早手术治疗。薛镭却不愿意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偷偷把诊断书藏了起来。
一个人、一只手、一个背囊、一套生活用品、一箱作业工具,他踏上了前往比武场的道路。为了不影响比武,尺骨断裂的手连石膏都没打。
比武中,薛镭一路过关斩将,在堆制沙盘这个科目上犯了难。这个科目需要手工堆制一个2×2米的地形沙盘,面积大、时间紧,仅凭单手操作几乎不可能完成。“尺骨断了,还有桡骨在。”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和军人的荣誉感,薛镭强忍疼痛按时按要求完成了考核,最终获得“训练尖子”的称号。之后,他正式调到旅机关,并由义务兵改选为士官。
薛镭的比武经历,也在部队里口口相传,最终传到集团军机关,机关各处争先恐后要“抢”人。在改选士官后不到一个月,薛镭就调到了集团军政治部秘书处,工作任务是:负责维护网站、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对于英语极差、不懂代码、从未用过任何多媒体软件的薛镭来说,这是一片未知领域。“用班长的话来说就是‘调来了一个啥也不会的人’。”他说。
“怎么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呗!”薛镭笑称自己没啥优点,最大的本事就是“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在班长的指导下,通过视频教程和学习资料自学编程语言、网页制作、PPT制作、平面设计等技能。不到一年,薛镭就熟悉了Photoshop、Dreamweaver、PPT、Flash等软件。
后来,薛镭又被调整负责文印、文件档案管理等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从零学起、从头干起。在岗位上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勤务尖兵”“学雷锋学李向群学英模先进个人”“全军政工网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嘉奖1次。2012年12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次维和行
一生维和情
一次维和、一生荣耀。为了实现维和的愿望,薛镭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又是从零开始学习摄影摄像、视频制作等技能,2019年终于以摄影摄像及视频制作业务骨干的身份,经过层层选拔顺利入选维和部队。在两个多月的封闭式集训后,2019年5月,薛镭出征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
黎巴嫩被称为“中东火药桶”,安全形势严峻。2019年8月下旬,以色列持续利用无人机对黎巴嫩发起袭击,9月1日,黎巴嫩真主党采取报复行动,用便携肩扛式导弹袭击以军坦克,并造成人员伤亡。当日,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地区进行炮击,至少发射40枚炮弹。像这样类似的对峙交火时时有发生。
作为维和部队里的一名“战地记者”,薛镭的主要工作是在遇到袭击时用摄像器材记录下事实真相;利用无人机实施对敌侦察;记录分队执行任务情况以及记录各类大型活动。
“我不是一线战斗人员,但同样要战斗在第一线。”薛镭所在的建筑工兵分队在黎以边境地区执行军事工事构筑与维护、基础设施抢修、“蓝线”栽桩和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蓝线”是联合国在地图上划定的黎以临时分界线,“蓝线”栽桩就是沿这一分界线竖起一些印有“联合国”字样的蓝桶,以作标识。
“边境线上,以色列的每一座哨塔上都装有数十个高清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地对周边环境进行侦察监控,其中就包括我方人员的所有行动。”薛镭说,部队距离以色列哨塔最近的施工点,仅一墙之隔。
2006年,一名外国维和军人在营区哨所拍照时被以色列士兵射杀。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维和人员,薛镭需在生命的安全线和最靠近战火的距离中寻得平衡点。维和以来,薛镭和负责新闻报道的同事一起累计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陆军报等报刊上发表70余篇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60余条,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人民陆军报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发表千余篇,向国内人民传递了中国维和军人的光辉形象。
黎巴嫩的维和营区离海很近,抬头就能看见蔚蓝色的地中海。“这里风景很美,生活却很艰苦。”薛镭说,他们的生活日用品都从国内带来的,吃的食物几乎都是冷冻品。为了能吃上新鲜蔬菜,营区里的空地被改造成了菜地。黎巴嫩淡水资源匮乏,饮用水中矿物质含量超标,但他们彼此打趣:“趁着机会多补点钙。”
“人类社会已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为黎巴嫩人民修建道路、援建和平广场、义务巡诊偏远村庄的时候,当地民众经常会用蹩脚的中文跟我们打招呼。”这让薛镭特别感动,“在异国他乡,能听到一句从老外嘴里说出的‘你好’,感觉很亲切,这是对我们中国维和军人的肯定,更有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黎巴嫩时间6月16日,薛镭被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表彰其为南黎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联合国颁发的勋章,对我们维和军人来说是最高的褒奖。”部队生涯12年、获奖无数的薛镭表示,这是人生中最“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