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仙降街道仙降村:
一双塑革鞋富了一个村
徐启化的鞋厂

    仙降街道仙降村:

    一双塑革鞋富了一个村

    ■记者 孙文静

    夜幕降临,驱车驶进仙降街道仙降村的36米大街,车辆便寸步难移。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小摊,人声鼎沸,灯火通明,一派繁荣景象,俨然是热闹的商业区。

    相隔不远的西河街是排档一条街,彭俊的排档就开在这里。今年47岁的他是安徽人,来仙降20多年了,他的烧烤从最初的流动小摊开到了如今的两间店面。21时30分,周边鞋厂下班,他的排档也热闹了起来,生意好的时候,一晚营业额达上万元。

    据了解,仙降村常住人口有20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却有近万人,大多从事制鞋行业,这样就明白了这里的夜市经济为何如此红火。

    “做鞋林”

    创造的仙降奇迹

    说起眼前的繁华,就绕不开“做鞋林”。在仙降村,人们可能不知道村委会主任是谁,但提到“做鞋林”,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说上几句,因为他被称为“仙降做鞋第一人”。

    “做鞋林”叫徐朝林,本村人,1931年出生,他的声名远播还要从1978年说起。那年,他发明了第一双塑革鞋。从此,一双“仙降鞋”带领整个仙降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把镰刀在火炉上烧红,将塑革鞋面烫粘在塑料鞋底上,第一双塑革鞋在我爷爷手中诞生了。”今年42岁的徐启化是徐朝林的孙子,他从祖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办起了鞋厂,而塑革鞋也贯穿了他整个童年记忆。

    从徐启化记事起,每天睁开眼,就能见到爷爷埋头在家里做鞋,夜以继日,从未停歇。“那时候,爷爷一天能做10多双鞋子,除了摆在家门口卖,奶奶也会挑着担子到瑞安第一百货公司门口叫卖。”童年的徐启化最喜欢做奶奶的小跟班,经常拉着奶奶的衣角,坐着拖拉机,在飞云轮渡口上船进城。一双塑革鞋当时在百货公司门口能卖三四元,还经常被一抢而空。奶奶卖完鞋,会给他买猪油饼,有时候还会在硐桥头吃一碗猪脏粉。

    仙降是著名的产粮区,村民以种田为生,但在1979年,人均年收入不到80元。徐朝林的塑革鞋红了,仙降村家家户户都想分一杯羹,村民们相继向他取经,学习制作塑革鞋的技术。很快,仙降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制鞋小作坊遍地开花,制鞋也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初期的仙降鞋行业就这样形成了。

    1986年10月,原仙降镇政府给徐朝林颁发了奖状,肯定了他“塑革鞋发明者”的身份。

    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制鞋技术不断更新,仙降鞋也从塑革鞋变成注塑鞋再发展到胶鞋,走上了自主品牌的道路,搭上了电商快车,仙降也逐渐成长为中国胶鞋名城。仙降鞋的“命运”牵动着每一位仙降人。目前,仙降村拥有100多家鞋类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0多家。

    仙降人

    还是做仙降鞋最踏实

    午饭时间,蔡建银从离家不远处的鞋厂回家,像往常一样“刷脸”进小区。他住的小区叫仙乐花苑,是2014年建成的,有293套住宅,现在基本已住满,绝大部分是本村人,这也是仙降村最早的小区式住宅。

    “搬到这里有四五年了,平时在这里吃饭午休,晚上回市区睡觉。”蔡建银笑言,出生在落地房,年轻时住套房,人到中年住上了小区房。

    20多年前,迫于生计,蔡建银独自跑到广东佛山做包装生意,后来看着仙降鞋出了名,便寻思着能不能回来开启事业第二春。“仙降人还是回来做仙降鞋最踏实。”现在,他的鞋厂也办了十几年,在村里算中等规模,除了仙乐花苑的这套房,他还在安阳最繁华的地段购置了更宽敞明亮的学区房。

    蔡建银搬家的那一年,一墙之隔的君庭锦园也开盘了。这个由房开公司建造的小区无论从房屋设计还是小区环境来说,在整个仙降都是首屈一指,备受瞩目,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新仙降人。

    新居民

    把鞋子批发到全国

    走进君庭锦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晚饭时间,从鞋店下班归来的彭继星正和家人吃晚饭。

    彭继星是安徽阜阳人,今年49岁,来仙降已有十多年。这套房购于2014年,面积130多平方米,120多万元房款一次性付清。

    “刚来的时候,我帮鞋厂骑三轮车送货,没地方住就睡在三轮车上,三餐勉强够得上温饱。”说起那时的窘迫,彭继星笑声更大了。第二年,他以两三元一双的价格在拉货的鞋厂进了一批残次品鞋子,让妻子抱着孩子摆起了地摊,10元一双。

    说起往事,一旁的妻子张丽华也乐得咯咯笑:“白天他骑三轮车,晚上跟我一起摆地摊,一人一个摊位,相隔一条街,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晚上可赚1000多元。”

    “这些不起眼的残次品鞋子,让我看到了商机。”彭继星索性不骑三轮车了,专职摆起了摊。当时地摊上鞋子基本上是几十元一双,而他坦白跟顾客说,这些是残次品,没想到,还是遭到了“哄抢”,此后他也做起了批发生意。

    那时候没有微信,彭继星就给鞋子拍照传到QQ空间,客户根据照片下单,就这样,他把批发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

    “我哪里能想到现在可以买上4套房和两辆宝马车。”他热情地从保险箱里拿出房产证和商铺合同,一套套指给记者看。

    现在,彭继星的女儿和儿子都在仙降上小学,过年才回一趟老家。

    在君庭锦园,像彭继星这样的新仙降人还有三四十户,他们大多从事鞋类生意,也有鞋厂的管理人员。他们把家安在这里,心安了,工作起来也更卖力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财富榜
摇出932个学额
一双塑革鞋富了一个村
本周仍晴热相伴
违规充电或停放将“吃”罚单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3 一双塑革鞋富了一个村 2020-8-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