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账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遭网络诈骗…你还敢“清粉”吗?

    账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遭网络诈骗…你还敢“清粉”吗?

    “系统正在检测删除我的人,勿回”“清粉请见谅。关注公众号可免费检测”……不少微信用户选择用“好友清理服务”控制自己的微信好友人数。据悉,此类“清粉”服务中暗藏重大风险,可能导致用户微信账户失控、被盗,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重要个人信息泄露、遭受网络诈骗等。

    不久前,为清理微信好友,市民刘先生尝试使用了“清粉”服务,结果令他至今十分“头痛”。“我的账号自动在朋友圈里所有点赞过的信息下面发布了广告,不断有陌生人侵入我的微信工作群并在其中发布广告。我的部分微信好友也受到骚扰。”据刘先生回忆,这些情况都发生在他按“清粉”服务商家要求,扫描了其发来的二维码之后。

    “把我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弄得乌烟瘴气不说,要是有人假冒我找微信好友骗钱那就太危险了。”为避免同事、朋友因此受骗,刘先生不得不逐一在微信上联系大家进行解释。

    一号多“吃”:“清粉”服务背后的利益链条

    据信息安全专家徐超介绍,“清粉”的原理是通过应用集群控制软件控制待清理微信账户,令该账户自动向其所有好友群发消息,再由群控软件根据“信息是否能够成功发送接收”来识别其中哪些是“僵尸粉”并删除。但除清粉外,群控软件还能控制微信账户批量点赞朋友圈内容、群发微信消息、自动同意好友添加并回复等。据微信安全团队介绍,一旦用户同意他人用群控软件“接管”账户,账户就很可能失控。不但会将自己的个人隐私完全暴露给他人,诸如工作、身份、联系方式、社会关系、财务信息等也都可能被他人获得。

    不法分子开始借“推荐朋友,免费清粉”“转发到群,赠送礼品”等手段怂恿引诱不明情况的用户将“清粉”链接、二维码等“入口”扩散到自己的微信群、朋友圈中,以此实现“病毒式”传播,扩大“中招”人群范围。

    业内人士透露,对“中招”的用户,不法分子有多种“吃”法:先是赚销售“清粉”服务的钱。徐超告诉记者,不少经营相关业务的店铺月成交量不小,有的商家月销售额过万元。然后还可以通过控制用户的微信账户,到处散发各种营销广告信息,再赚一笔。业内人士透露,当前互联网平台上部分打着“网络整合营销”“网络人际推广”幌子,散发“小广告”、制造“牛皮癣”的“黑商户”多与此类不法行为相关。再有就是盗取受害用户个人信息,售卖牟利。网友黄女士反映,今年5月她在使用“清粉”服务后,很快发现微信中有一笔自己并不知情的交易,对方是某网络游戏。继而她发现,在这款从未接触过的网游中,竟有自己的实名注册账号。黄女士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已被“清粉”软件盗取。

    微信官方:“清粉”微信团队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微信共对上百万个明确使用“清粉”软件等外挂的账号,进行了短期或永久限制处理。

    “虽然微信官方不断打击,但要根治侵权‘清粉’软件恐怕并不容易。”广州某科技公司技术总监认为,在技术上,不法开发者正不断开发多种框架技术、底层指令与微信安全团队“打游击”;在销售上,部分商家将此类软件包装成“机器人助手”,增大了平台难识难度。

    广州大学客座研究员李洋表示,用户个人应提升自身对个人信息与数据权限的安全保护意识,在网络上对陌生人、陌生应用保持应有的警惕,切勿贪小便宜吃大亏。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提醒,部分“清粉”软件和服务商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风险巨大,平台应针对此类服务或内容醒目标识,提示用户“切勿盲目向任何第三方授权,以防隐私泄露”。

    (据《金融时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有话说
   第00006版:专刊
   第00007版:学周刊
   第00008版:瑞安企业家
洗尽铅华后的冷色调空间
带你寻找另一种温暖
账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遭网络诈骗…你还敢“清粉”吗?
瑞安日报 专刊 00006 账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遭网络诈骗…你还敢“清粉”吗? 2020-8-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