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意外如何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开学前百余名教师学习“救命本领”
本报讯(记者 蔡玲玲 通讯员 孙晓波)昨日上午,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局在市委党校多功能厅联合举办“瑞安市2020年度红十字三级救护师资培训”,为期3天,来自我市各学校的107名教师参加培训。据悉,此次培训由省一级红十字师资授课,内容涵盖红十字运动、救护概论、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等。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后,成绩合格的学员将获得救护师资格证书。
这个成功的急救案例
值得学习
今年4月1日,本报曾刊发报道《男子户外运动心脏骤停,众人接力教科书式急救挽回一命》:3月17日下午,市第四中学操场上,54岁教师蔡永光在跑步锻炼中摔倒,昏迷不醒,情况十分危急。同事拨打120后,该校保安、体育教师相继对蔡永光进行胸外按压,直到救护车赶来,将蔡永光送到市人民医院瑞祥院区抢救室。
当时参与急救的急诊监护室副主任洪伟力说:“从蔡老师倒地到送至医院抢救,期间一直接受有效的胸外按压,让血液有效循环起来,大脑不至于缺氧,为后续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说,这是他从医20多年来最成功的一个抢救案例。如果社会各界、各类团体多开展心肺复苏方面的训练普及,在遇突发状况时,就有可能多挽回一条生命。
构建校园急救
培训体系
“应急救护培训的开展,让教师人群中普遍具有应急救护常识,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为打造平安校园做出贡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是人流密集场所,也是许多意外事件的多发地、易发地。如果教师职工队伍或学生群体掌握了现场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做到正确处理。
据悉,在教育系统开展红十字救护师资培训,是落实温州市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双百双万”活动的具体举措,通过帮助参训教师掌握讲课要领,学会如何传授学生急救知识,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助推平安校园建设。
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岑慎键说,此次大范围对全市教师群体开展现场急救培训,既是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相结合,也是安全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悉,11月底前,参训学校将按照每校培训不少于150名学生的要求,全面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每年培训救护员
3200多人
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是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环节。近年来,市红十字会每年举办救护员培训超过80场,培训3200多人,举办普及培训班150多场,普及人数超2万人次。
据了解,市红十字会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与民生实事工程、安全生产、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培训对象包括交通、电力、旅游、教育、公安、交警、消防、建筑等领域和行业。此外,还相继与教育、住建、应急、旅游、电力等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出台了培训方案。
为了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性培训需求,市红十字会在开展送技能“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的基础上,还开办了“周末市民培训班”、“大手牵小手,亲子学救护”等特色课程,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群掌握这项“救人的本领”。
岑慎键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参加过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让急救成为人的第二本能,当意外发生时能够自如应对,筑起群众生命安全保护线。”
“真正的急救是从医院以外开始的,急救技能或许在平时不常用到,可一旦用到就能在第一时间拯救生命。我们要在紧急时刻用最规范的急救方法来为救护人员争取时间,为伤者争取时间,从而拯救伤者生命。”省红十字会一级救护培训师叶奕跃说,让教师群体掌握这些急救常识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