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瑞医援藏医疗队向“苦”逆行
在“世界屋脊”上做健康守护者
■记者 黄君君
都说在西藏“远在阿里,险在昌都,苦在那曲”,有些人却偏偏逆行向“苦”而去,他们就是瑞医援藏医疗队。6月底,今年第二批瑞医援藏医疗队一行6人从东海之滨奔赴雪域高原,他们不畏艰难、克服高原反应,全力以赴投入那曲市色尼区人民医院医疗帮扶工作。
今日,医疗队一行6人完满完成援藏工作,回到家乡瑞安。“这短短两个月的援藏经历让我们终身难忘。”援藏医疗队队长、市人民医院红十字分院医务科科长蔡云余说。
克服恶劣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
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望无垠的草地上牛羊成群,在不少人眼中,西藏是心神向往的圣地。但对于长期在低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医疗队队员来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工作,要克服的困难重重。
医疗队的进藏路就很曲折。6月30日,医疗队先是从成都坐飞机到达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再从拉萨坐车10多个小时才到那曲市,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和适应调整才到达色尼区人民医院。
“这段时间算是最暖和的季节,这里就分两季,冬季跟大约在冬季。”医疗队队员、瑞医红十字分院信息科科员孙天乐说,那曲市常年平均气温在零下,一年有100多天刮大风,从瑞安到西藏,队员们脱下薄薄的短袖,直接裹上了厚厚的羽绒服。
寒冷还是其次,令人担忧的是,队员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多数队员睡觉时会胸闷不已,要靠吸氧才能度过漫长的夜晚。
医疗队队员、瑞医普外科主治医师苏龙丰说,每次与朋友通电话都会被怀疑在爬山,因为他带着浓浓的喘气声,而实际只是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医疗队队员、瑞医红十字分院护理部主任夏小芳刚到达那曲,就出现心悸胸闷、头痛头晕等症状,血氧饱和度仅40%,而正常人在98%以上。“没想过要放弃,虽然家里人会担心,但既然到了西藏,就要把任务完成。”夏小芳说。
带着同样的决心,队员们相互照顾、相互鼓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援藏工作。大家也总结出一些克服高原反应的经验:走路慢一点,再慢一点。
发挥专业优势,为百姓健康努力
2016年开始,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集团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人民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常会选派优秀医疗工作者前往色尼区人民医院。
“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要在哪方面开展工作?”西藏环境艰苦、医疗条件落后,医疗队队员在援藏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还细细安排好了两个月的工作。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色尼区人民医院科室不全,职业医生少,知识储备欠缺,一些在瑞安医生看来很简单、常见的手术,那里难以完成或很少开展。
当地牧民患者较多,他们长期在户外劳作,易患甲沟炎(一种累及甲周围皮肤皱襞的炎症反应),对牧民生活影响较大,但色尼区人民医院未开展相关手术操作,牧民得跑到上级医院才能做手术。苏龙丰到来后,就开展了多例手术,解决患者困扰,还手把手教导当地医生手术操作技巧。
医疗队队员、瑞医妇产科主任医师陈利琼说,藏区妇女的健康保健知识比较匮乏,她就在出诊时耐心地一一为就诊孕妇讲解孕期知识,教她们数胎动、健康孕期饮食。有一次,陈利琼发现一名妇女的辅助检查结果与她的预期判断有出入,经过重新检测、分析,证明她的判断正确,成功避免了误诊。
蔡云余发现,许多当地居民不重视体检,一旦身体出现状况,往往已是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令人非常痛心。一次,一名患者走进他的诊室,患者才40岁出头,看上去却像50多岁,走路不稳。经问诊及检查,判断其为三级高血压,令人揪心的是患者毫不知情。
蔡云余从选药用药分析、生活方式调理、体检项目选择等事无巨细地做了指导。在后来随访中他得知,该患者的病情明显得到控制。“由于气候条件的原因,当地此类患者较为常见。为此,我专门与医院领导沟通,建议完善健康管理工作,提高牧民健康意识,争取慢病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他说。
综合发挥帮扶力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今年第二批瑞医援藏医疗队援藏时间短暂,正逢色尼区人民医院创建二级乙等医院关键之际,任务繁重。医疗队先对帮扶医院职能部门全面评估,根据色尼区人民医院实际情况,结合市人民医院三乙创建经验,认真梳理评审条款要求,重新修订规章制度、服务流程,着重在重点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水平、信息化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加强建设。
夏小芳不仅对照标准为当地医院完善相关制度,还着重在护理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做工作。她通过讲课与实操相结合,为科室护理人员作常规培训,传达先进管理理念。其中,她根据实际,详细分解急救流程,一一讲解急救设备操作及保管,还开展考核,以考促提升。
“当地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现状让我大吃一惊,无专业人员,无基础设备,一切从零开始。”孙天乐到当地后,发现医院信息建设落后,他立即发挥专业特长,为医院搭建了考绩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还开辟了微信公众号预约系统,让当地居民预约就诊更方便。
“感谢老师不遗余力,倾囊相授,现在我对医院创建二乙的工作更有信心了!”色尼区人民医院医务科长平措朗杰如是说。
把技术留在雪域高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所有援藏医疗队队员的心愿。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他们发挥专业所长,通过传帮带,从理论到实操,从培训到手把手教学,把从瑞安带来的医疗技术传授给他们,努力为当地医院培养人才,让当地的医生学到真技术。
心电图诊断是一门常见的辅助检查适宜技术,可在当地,患者不多,很难遇到典型病例图形,医疗队队员、瑞医心电图室主治医师蔡乐就自己提供图谱,制作PPT,为他们逐个讲解。
“瑞医援藏医疗队将精湛的医疗技术带到了这里,特别是传帮带作用明显,为我们留下了技术,教出了人才。”色尼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白玛次仁说。
8月28日,援藏医疗队结束两个月的援藏工作,从那曲回到拉萨。火车刚抵达拉萨,蔡云余听见身后一阵嘈杂,只见一位老人倒在地上,医生的本能让他立即冲了上去,为老人做诊治,初步判断其为高原缺氧反应或低血糖症状,他及时做了处理并留下医嘱,老人很快好转。在火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人被送往当地医院作进一步诊治。
“对力所能及的本职急救工作,该出手时就出手。”蔡云余说,这一个旅途中的小插曲也为第二批瑞医援藏医疗队两个月的援藏之旅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过去的两个月,援藏医疗队在西藏践行“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精神,也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