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为何降额
近期,部分信用卡用户出现被降额、锁卡等情况。对此,一些人表达了心中的“焦虑”:一是不明白银行为何此时收紧信用卡政策;二是担心类似情况会不会哪天降临到自己头上。
降额意在防控风险
“对信用卡降额,是银行主动开展风险防控的考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信用卡不良压力有所增加。此外,随着银行征信数据范围扩大,银行对客户的真实借款与信用状况也能做出更全面评估。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主动降额是银行实施风险防控的一种手段。
不仅如此,分析多家银行发布的公告可以发现,主动降额还是为了避免信用卡资金流到其他领域。如8月11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对信用卡资金用途作出明确,即个人信用卡仅限持卡人本人日常消费使用,信用卡资金不能用于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套现等非消费领域,包括购房、投资、理财、股票、其他权益性投资及禁止性领域等。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近期也分别发出公告,提示个人信用卡透支应当用于消费领域,持卡人不得以任何套现、欺诈、恶意刷单等违法或虚假消费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积分、权益、奖品或增值服务等。
事实上,推动银行加强信用卡风险防控的因素除了自觉,还源于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持续高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共公布处罚信息公开表16个,涉及银行机构6家。
规范不当用卡行为
对于信用卡持卡人来说,引发关注的是,银行这样主动控制信用卡风险的举措,是否会影响到自己?事实上,业内人士均对此表示,银行机构对持卡人消费行为的规范,只是针对有不当用卡行为的持卡人,并非针对所有持卡人。
如果持卡人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被降额,该怎么办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发卡行了解具体情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如果是本人违规使用信用卡导致降额,要及时停止违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及时配合银行解决问题。信用卡违规使用,轻则导致个人信用卡降额、止付、冻结、锁卡,影响个人征信记录,重则可能会导致违法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恶意透支行为有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使用信用卡要谨记4不原则。”杭州银行银行卡中心人员表示,一是不恶意透支,二是不参与套现,三是不违规使用,四是不过度消费。“只有做到合理规划,量入为出,理性消费,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反之,如果因违规行为导致逾期还款,会计入个人征信报告,很有可能对以后贷款、出国、购车、购房等造成不良影响。”
大数据识别违规用卡
有些人认为,“持卡人到底把钱用到哪里去了,银行也不知道,只要按时把钱还上就好。”这样的观点究竟正不正确呢?
对此,曾刚表示,信用卡资金流向是可以监控的。这是由于信用卡消费多半有交易场景,基于场景就可以控制相关风险。
“客户日常用卡行为是银行重点关注的。”娄飞鹏表示,具体来看,银行可以结合大数据建立模型,针对用卡出现异常的,强化关注。如对于将个人信用卡用于经营或者投资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对于出现逾期或者不良信用卡客户,要强化催收管理,稳定银行资产质量。
事实上,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各行各业纷纷探索线上和大数据等应用场景。银行由于研发起步早、技术积累厚,在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步更大。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发卡机构更加清晰地了解持卡人的消费习惯、资金流水等,从而为信用卡风险防控提供保证和支持。对于违规风险较大行为,系统也可以自动警示。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