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年的爱心接力
我市资助清寒学子上大学活动帮助1.3万多人次圆上大学梦
■记者 蔡玲玲/文 王志 孙凛/图
“瑞安市资助清寒学子上大学”已经走过20个年头了!算起来,当年第一批得到资助的大学生们,如今也将迈入不惑之年。
2001年8月,“瑞安市资助清寒学子上大学”活动由市红十字会和瑞安日报社首先发起,此后,市慈善总会、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办)等单位响应加入。20年里,参与奉献爱心的有企业家,有普通市民,有退休干部,甚至还有当年得到资助的学生。20年里,活动累计发放助学款6600多万元,共帮助1.3万多人(次)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在瑞安城市蓬勃发展的这20年,“瑞安市资助清寒学子上大学”无疑见证了城市里最温情的一面。20年的爱心接力中,曾涌现过无数感人的场面,及不能忘却的故事。
因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贫困生,拉开20年爱心接力序幕
时光追溯到2001年的那个暑期,丽岙镇(原属瑞安)的瑞安中学毕业生毛晓宇高考考出了漂亮的成绩,一家人却愁眉不展。
毛晓宇以总分684分,瑞安市理科第2名、全省第26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
紧接而来的是,每年5000余元的学费和尚无法预料的生活费、交通费等,这一串“天文”般的数字,让毛晓宇多次萌发弃学的念头。他的父母身体不好,昂贵的医药费早已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贫如洗。
随后,本报刊发了《684的高分 沉甸甸的学费》一文。该报道引起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见报当天,丽岙镇政府表示要资助,素不相识的市民顶着烈日来到毛晓宇家塞给他红包,很多人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帮助……瑞安市华滨包装材料厂董事长余碎斌表态:“别争了,晓宇4年清华本科费用我全包了。”毛晓宇接下来的4年大学生活,余碎斌共拿出了6万元。
远在北京的瑞籍中科院院士戴金星看见报道后,也特地打来电话,鼓励毛晓宇要化压力为前进的动力,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读书。从此,我市拉开了“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的序幕。
这一年,除了毛晓宇,瑞安中学还有10余名高考毕业生面临着同样的人生难题: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而难以筹集学费。他们向市红十字会提出了申请资助报告。
据当时统计,在高考上线的考生中约有40多位成绩优秀的特困生,其中上重点线以上的就有10多位。这些贫困生里,有的家庭丧失劳动能力,没了经济收入;有的家里遭到天灾人祸,负债累累;有的父母亡故,使孩子失去了坚强的后盾。
在掌握这些材料后,市红十字会联本报迅速发起“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他们当时可能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会在今后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2001年8月10日,在瑞安日报社一个普通的会议室里,举行了“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见面会。当时的瑞安市华滨包装材料厂董事长余碎斌向市红十字会承诺,毛晓宇大学4年的学费、生活费和交通费均由他承担。另外,他还资助了其他8名贫困生。在场的其他贫困学生也分别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
第二年,市红十字会陆续接到80余名面临升学的贫困生申请救助报告,再次发起了助学帮困活动。就这样一年接一年,渐渐地,“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变成了“资助百名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到最多时,一年资助1100多人(次)。
发起单位的队伍不断壮大,从2001年的2家单位(市红十字会和瑞安日报社)发展到后来的5家,市慈善总会、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办)先后加入到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行列中。
奉献爱心人士的范围越来越广,从企业家到机关干部,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很多退休干部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养老钱,加入爱心行动之中。
20年间,该活动累计帮助1万3千多人次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发放助学款6600多万元,这些助学款绝大部分来自社会人士捐献。这项爱心活动,掀起一次次“爱心教育”热潮,铸就了瑞安红十字工作的一个品牌,并因此荣获第四届“浙江慈善奖”。
得知我市这项资助活动满20年了,目前就职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毛晓宇特地录制了视频,发给市红十字会。他说:“我要特别感谢瑞安市红十字会和余伯伯对我的帮助,谢谢瑞安。”同时,他在视频中鼓励清寒学子们:起点可能影响结果,但并不决定结果;结束是另一个开始。
据悉,毛晓宇就读清华大学后,戴金星院士专门抽出时间接待他,鼓励他不要气馁。后来,毛晓宇在清华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一位老人带领一个家族,成立爱心助学基金
在今年6月“温州好人榜”的名单里,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李永琳。
李永琳出生于1930年,现已90周岁了。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参加革命,此后转业到家乡,在莘塍民公学校任教,直至1986年离休。早在瑞安市“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成立之前,他已开始结对资助瑞安乡村的孩子上学。
2006年,他走进了“资助百名学生上大学”活动现场。从此,“资助学生上大学”的活动现场,都会出现这位戴着眼镜、身材瘦弱却精神矍铄的老人。
助学之余,李老还做了不少其他善事。2004年开始,李老每月节约100元,全年向市慈善总会定向捐资1200元(从2009年起增至每年2400元)。“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在所居住的瑞祥山庄内发起募捐,共捐得善款12400元。诸如此类,李老把行善当成了习惯,从而也影响了周边的一群人。
“个人做慈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但爱心是可以传递和延续的。”2015年,李永琳发动家族成员,在瑞祥高级中学、瑞祥山庄老人等各方支持下,成立瑞祥爱心慈善基金,首期筹集20万元资金,他的大女婿、瑞祥高级中学董事长温横成每年向该基金至少注资10万元。瑞祥爱心慈善基金主要用于助学活动,成立至今已资助129人次清寒学子上大学,资助款达65万元。
“以前资助学生过于分散,而且是‘点对点’式资助,势单力薄。基金成立后,让助学行为更加长久和规范,也让更多富有社会责任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李永琳孙女、瑞祥爱心慈善基金负责人温暖说。
一种基于“尊严”的助学方式,培养出诚信与责任感
为了让每一笔捐助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困难学生群体上,刚开始,爱心助学资金的审批需要经过一些流程。比如,申请材料上交后,申请资助对象还需接受相关单位的上门调查,并在媒体上向社会公示。这给不少“敏感”的受助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有一些已被纳入捐助名单的学生,接受不了公示而主动放弃受助机会。
我市知名的爱心人士郑超豪察觉到这种现象不妥之处。“能不能有一种助学方式,让学生既体面又有尊严地得到帮助?”郑超豪想出了将助学活动与培养大学生诚信励志相结合的新型助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有经济能力的时候回捐助学金。这种既区别于一般的资助、又不同于助学贷款的助学模式得到了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的认同。
2007年8月17日,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华峰诚志助学基金”。这一年,该基金共发放助学金44万元,88名贫困生得到“诚信”助学款。
他们无需被公示,只要签订一份“诚信”协议——助学贷款不计利息,无需抵押,每学年可向基金申请5000元助学金,4年共2万元。当学生有经济偿还能力时,可分批或一次性返还助学金本金。还款年限原则上为1至8年。
“在华峰诚志助学基金里,受助学子也是基金会员。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既能使更多困难学子获得帮助,又能培养更多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青年,让回报社会的风尚延续传递。”郑超豪说。
13年来,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累计资助1718人次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共发放“有尊严”的爱心款860万余元。2009年至今,该基金收到100位受助者回馈的爱心款113笔,共计98.16万元。
“人世间最难还的是‘人情’。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不仅给了我钱,也给了我平等和尊重,它们一起支撑我走到了现在。”曾受助的大学毕业生董津津说,她在毕业后的第一年,就从微薄的工资里“抠”出了2000元回捐。
“在华峰诚志助学基金里,比金钱回馈更可贵的是爱心的传承,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华峰集团高级副总裁尤金焕如是说,这也正是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的宗旨所在。
一位受助者的逆光飞翔,
毕业3年后成为资助者
初见金玉琼,她的身上有一种光,不是那种耀眼的万丈光芒,而是她的真诚和善良,让人感到暖暖的。她出身贫穷,却选择了勇敢。她理性做事,感性待人。她向着光飞翔,最终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前不久,金玉琼结对资助了一位今年刚考上中国医科大学的新生施同学。这是她工作以来,结对资助的第6位大学生。
1989年,金玉琼出生在我市一个偏僻而贫困的山区家庭。除了她,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作为家中的老大,懂事的她从小便和妈妈一起做手工活帮补家用。上初一时,父亲由于常年患疾,导致家庭的生活跌到谷底。那个暑期过后,三姐弟全部辍学在家。
13岁的她,写信向市慈善总会求助,出乎意料的是,在信件寄出去不久,就顺利拿到了给父亲治疗的救助款。她的家庭在大家的帮助下,又步入了生活的正轨。
重新回到学校的金玉琼分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用尽全力抓住这次“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一路过关斩将,并如愿考上了浙江财经大学。面对巨额的学费,她哭了。听说市红十字会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大学生的学费问题,她写了一份申请报告,送到市红十字会。当时,湖岭大巴去瑞安市区要13元钱,而在碧山坐公交车去市区只需3.5元。为了节省车费,金玉琼一大早起床从湖岭四谷山村的家一口气走了20多公里来到碧山,然后坐公交车到市区。
在大学期间,除了市红十字会提供的学费补助,她再也没向别人要过一分钱。她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假期,勤工俭学,在同龄人还要依靠父母生活费时候,她已经自食其力了。
2012年大学毕业,金玉琼进入中国农业银行温州丽岙支行工作。如今,她是中国农业银行温州郭溪支行行长。身为家中长女,她早早挑起了家里的“大梁”,工作前几年,她省吃俭用,不敢逛商场,不敢买新衣服,将工资攒起来偿还家里欠下的大笔债务。
2015,她将内心的感恩之情化成了公益行动,她开始参加红十字会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活动,在过年的时候,同慈善总会一起去山区慰问留守老人儿童,在学生寒暑假回家时,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鼓励学子努力学好知识本领。
从2015年至今,金玉琼已结对资助了6位大学生,目前有3位已经大学毕业。金玉琼说:“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当初自己的影子。我身上承载了太多人的爱,我也要将这份爱传递出去,去温暖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
链 接
2001年8月1日,瑞安日报刊登首篇关于开展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市民打进本报和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了解活动开展情况,了解贫困生的家庭及学习情况,许多人当场表示要捐款资助贫困生。
2001年,资助33人,发放助学款21多万元;
2002年,资助99人,发放助学款37多万元;
2003年,资助132人,发放助学款45万元;
2004年,资助217人,发放助学款82多万元;
2005年,资助349人,发放助学款122多万元;
2006年,资助601人,发放助学款255多万元;
2007年,资助705人,发放助学款353多万元;
2008年,资助860人,发放助学款410多万元;
2009年,资助1176人,发放助学款570多万元;
2010年,资助1187人,发放助学款590多万元;
2011年,资助1099人,发放助学款540多万元;
2012年,资助1122人,发放助学款540多万元;
2013年,资助1012人,发放助学款506多万元;
2014年,资助963人,发放助学款495多万元;
2015年,资助913人,发放助学款455多万元;
2016年,资助915人,发放助学款450多万元;
2017年,资助910人,发放助学款450多万元;
2018年,资助746人,发放助学款380多万元;
2019年,资助697人,发放助学款348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