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楼镇大京村:
以梅为媒 化“没”为美

    高楼镇大京村:

    以梅为媒 化“没”为美

    ■记者 黄君君/文 王志/图

    “你家是不是种了很多杨梅树?”

    “你的酒量是不是很不错?”

    从小吃着杨梅、闻着糟烧香长大的许多高楼年轻人,经常会听到周边不同人士的同样疑惑,美丽的误会恰恰说明高楼杨梅、高楼糟烧早已成为高楼镇金闪闪的名片。位于高楼镇北翼的大京村,正是高楼杨梅、高楼糟烧的主要产地,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种过杨梅树,酿过糟烧酒。

    种植杨梅,让大京村在绿水青山间找到了致富路,不仅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省3A级景区村庄。在“两山实践”中,大京村逐渐摘掉穷帽,迈向小康。

    种下一棵杨梅树

    从此有奔头

    在农村,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往往是春节,因为村民平日里多外出务工,只有春节这个团圆的日子,才会让他们短暂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家乡。

    曾经,大京村也是如此。而如今,大京村的6月比春节还热闹。特别是高楼杨梅节举办当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村里最主要的道路——京桥路几乎寸步难行,路两侧摆满刚从山上采下的杨梅。乌紫的杨梅泛着诱人的色泽,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凝聚着大京人酸酸甜甜的致富路。

    卓光肥是村里最早开始种植杨梅树的村民之一。他记得,第一批杨梅树是在1983年种下的。“很多村民不相信能种起来,我们挨家挨户地劝说,才有一些村民参与。”彼时担任村干部的卓光肥心中默念,一定要种成功,一定能种成功。

    当时,大京村村民普遍以种田为生,靠天吃饭,收入微薄。穷则思变,一些村民跨出农村,进城、出国,谋求生路。而种植杨梅,给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带来了希望。

    最初的等待是漫长的。杨梅树种下至成熟结果,至少需要六七年时间。从青青的小圆核,到青红相间,再逐渐变成深红,味道从涩到酸再到甜,杨梅树种下的第六年,杨梅终于成熟了。

    “第一年,我卖杨梅就赚了1000多元,当年拉板车一天挣不了5元钱。”卓光肥至今仍记得这个数字,能在农村赚到1000元,这在当年非常了不得。生活只有更好,在不久后的1994年,他家杨梅收入达到2万元。

    看到第一批杨梅大丰收,村里其他村民纷纷扛起锄头,上山开荒承包种杨梅。“那时,村里家家户户种杨梅,成熟时路两旁摆满等待出售的杨梅,一下子客似云来。”大京村党总支书记毛传松回忆当年的场景时说。

    杨梅也开启了大京人的小康路。成立杨梅合作社、举办高楼杨梅节……大京村找到了以杨梅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如今,大京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村民的腰包开始真正鼓了起来。

    酿起糟烧酒

    酒香不怕路远

    在大京村京桥路边,开着4家糟烧店,其中一家店面上方挂着用蓝夹缬画板雕刻技艺雕刻的招牌,上面写着: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糟烧制作技艺。这家店是74岁的杨宗寅开的。

    从28岁开始学糟烧制作技艺,有一技之长的杨宗寅直到花甲之年,才真正做起了这份“事业”。

    糟烧酒以糯米为原料,用传统独特的手工工艺精心酿制而成。“以前米都不够吃,谁会用多余的米来酿酒?”杨宗寅说,以前村民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很少有村民酿酒。后来,村民生活条件好了,但也只做少量糟烧酒,存在酒缸里慢慢品尝或是逢年过节招待客人。

    2004年,首届高楼杨梅节举办,以大京杨梅为主的高楼杨梅从此一炮而响,杨梅节主要举办地大京村游客蜂拥而至。往往杨梅刚摘下来就被一抢而空,这直接带动了杨梅销售,村民收入增加,也给当地农产品找到了销路,一些村民将自家田地里种的农产品摆到路边,很快就销售一空。

    这一切被杨宗寅看在眼里。2008年,退休后的杨宗寅重拾年轻时的手艺,开了糟烧酒烧制作坊。“现在粮食多了,米吃不完,来酿酒的村民多了,自己喝、送人喝、卖了赚钱的,都有。”他说。

    如今,杨宗寅一年能酿上至少5000公斤糟烧酒,销售额超10万元,不仅本村村民来酿酒的越来越多,从各地闻香赶来的客人也增多,甚至辽宁、安徽等地的客人专程来买他酿的酒。此外,杨宗寅还跟市区一些客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销路更为畅通。“肉夹夹,酒喝喝,生活真快乐。”杨宗寅如此形容眼下的生活。

    村庄变景区

    大京向美而行

    近年来,借助美丽乡村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和小城镇综合整治等,大京村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被评为省首批休闲旅游示范村、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级文明村等。2017年,大京村还获得“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荣誉称号。

    村民周月展对身边的变化深有感触。他说:“以前没有规划,村民在门前搭了各式铁棚、防水布,难看又杂乱。现在铁棚拆掉了,统一做了挑檐,古朴又美观,大家看着门口这么干净,农具等物品也都自觉收到家里了。”

    杨梅为大京村带来了人气,也让大京村找到了新方向:发展旅游。以大京老街打造的水坊古街古色古香,颇具历史年代感;以杨梅文化为主线打造的红梅广场,成为每年杨梅节举办的主场地,也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今年杨梅节前夕,大京村在红梅广场附近建造了生态停车场,今后将为杨梅节庆祝活动、旅游参观提供配套设施……

    而眼下,走进大京村,处处能看到各项工程建设热火朝天的场景。成业路、沿溪路等道路两侧房屋前搭着脚手架,工人在粉刷外立面;京桥路两侧房屋前,道路开挖在埋管道……毛传松介绍,这些工程建设完成后,大京村的村容村貌将得到质的提升,为京垟乡村休闲部落的开发加码助力。

    京垟乡村休闲部落,这个位于大京村的民宿项目是将来大京村乃至高楼镇发展旅游的重头戏。该项目占地约40亩,将以乡村慢生活为主题,在大京村建成融乡村文化、特色农业、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

    “该项目建成后,将吸引更多游客,村民的经济收入将更可观,在全面小康路上,村民会更有奔头,更有幸福感。”大京村党总支副书记黄发挺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有话说
   第00006版:云江潮
   第00007版:玉海楼
   第00008版:专 刊
让爱发“牙”
以梅为媒 化“没”为美
未来一周多阴雨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4 以梅为媒 化“没”为美 2020-9-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