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粮食
■张天梁
在记忆中,很小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期是吃不饱的。吃不饱,是指大米饭不够吃的,父母就用小麦、番薯、番薯丝等来补充。那时,经常看到,奶奶在给小妹喂饭时,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她就俯身捡起来,吹去上面的尘土,放在嘴里吃了。奶奶在我们耳边唠叨:饭,不能浪费,否则天上“佛”(雷)会响起来的。我们小孩瞪大眼睛,惊讶兼惊惧地点点头。顿时,粮食在我们心里笼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稍稍长大,也跟着大人下田,体会到在夏天烈日下劳动的艰辛。每到割稻完毕时,大人都要求我们小孩在稻田里寻找落在地里的稻穗,一串一串捡回来;稻谷打下来晾晒时,又会要求我们小孩,拿一条长杆子,在旁边守着,以防地上的鸡鸭、天上的麻雀等飞鸟来偷食。那时,在农村出生和长大的孩子,没有人会轻视粮食,对粮食发自内心的珍惜。因为在那贫瘠的年代,粮食是使人免除饥饿,赖以活命的东西。由于亲身经历守护行动,心里产生了一种对粮食非常亲切的情感。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物质也日益丰富,可是,人们对粮食的那种朴素的敬畏之心也逐渐消失,浪费现象也渐渐产生。在农村各种喜事宴席、在城里餐厅酒店、在大大小小的单位食堂,半盘半盘的食物被倒进垃圾桶;在学校的食堂,有的任性偏食孩子竟一口都不吃,直接倒掉,去外面找自己喜欢的食物。习近平总书记说,“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2018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一项报告披露,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从这个角度来说,浪费粮食,有点像谋财害命了。
是的,粮食就是生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在古人心目中,粮食就是天,就是生命之所系,是没有理由不敬畏的。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可见,在古代土地和粮食是国家的根基,在古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失去了对粮食的敬畏之心。也许物质丰富了——物以稀为贵,以多为贱,但是粮食有多到可以令人作践的地步了吗?也许,浪费的人只是为了显摆炫耀摆了,否则“锦衣夜行,谁知之者”?也许是仅仅为了攀比,打肿脸充胖子?也许因为缺少预算,导致了不必要的浪费?更也许是因为好多人已经不参加种植劳动了,已经疏远了与粮食的关系……
然而,无论是哪种原因,粮食,都不应该被浪费。因为,人类能生产粮食,才与动物区别开来——动物至今还在为“粮食”而“奋斗”,而且是一生的时间都在为粮食奋斗——因为它们不能生产粮食。人类因为能生产粮食,才使之成为“人”,成为高等级的生物,才避免与动物混于一谈,才能让更多的人腾出手来去创造更高的文明,我们才能享受今天的文明成果——这都是因为有了粮食。
所以,粮食才是生命源头,是生存的根基,是发展助推器。敬畏粮食,就是敬畏我们生存的根,就是敬畏我们文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