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最早的眼镜”,铭记草根创业精神
——瑞安眼镜产业开创者们的故事
■记者 缪星象
渡渡鸟生长在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岛,身上带着很多原始的痕迹,不会飞行,行动缓慢。它于1681年灭绝,现在只存在于博物馆和当地人的传说之中。
2020年,作为“瑞安时尚轻工(眼镜)智慧供应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记者溯源马屿眼镜发展历史。
当记者在采访中和那些早期马屿眼镜产业开创者们聊天时,他们总是反反复复说到走街串巷、摆摊叫卖的经历,认真地解释如何使用简单的原料和粗糙的工具制作一副眼镜,那种眼镜粗糙、原始、廉价且容易损坏,却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每当这时,不知为何记者的脑中就会浮现出渡渡鸟的样子,并产生出了“复活它”的念头。
探源
马屿镇有“中国眼镜之乡”的美誉,是当代中国眼镜光学产业的发源地之一、温州眼镜的生产基地。马屿眼镜产业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半个世纪前,出身微末的早期创业者们勇敢地走出瑞安,踏上了眼镜制销之路,翻山越岭、走街串巷,用粗糙的双手去争取幸福的生活。如今,马屿镇已形成200多家眼镜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超万人,年产值逾20亿元。在外马屿人遍布全国,掌握着全国眼镜销售份额50%以上,留下了“哪里有马屿人,哪里就有眼镜”的美谈。
关于马屿眼镜产业的资料非常多,但明文记载的内容只能追溯到1980年。而此时,马屿眼镜已经处于工业化生产的前夕,而产业的源头肯定要早得多。温州最早的眼镜制作者王瑞政就是马屿人,他制作第一副眼镜的时间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记者对马屿眼镜的探寻,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
回忆
第一个故事:卖眼镜的人
王瑞政出生于1937年,是马屿镇马南村人,小时候家里靠打渔为生,非常贫困。王瑞政既聪明又刻苦,考上了瑞安中学初中部。遗憾的是,初中毕业后因为父亲过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他只得放弃学业在马屿街上开了家修钢笔眼镜的小店养家糊口。
读书总是有用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根据初中课本上的光学原理,自己磨制镜片再装配售卖,但马屿那时是个小地方,没什么生意。
1963年,他挑着一副扁担,挂着100副自己做的老花镜,揣着5分钱路费出门了,从温州到丽水、再到宁德,一路翻山越岭。最后一副眼镜卖掉的时候,人已经站在福州的小巷子里了。这趟生意下来,算算赚了50元,可惜一路吃穿用度花了不少,回家时没剩多少了。
虽然结尾不算成功,但王瑞政第一次出门远行,证明了“小眼镜”是可以赚大钱的,这给很多草根出身的当地人闯出了一条路。
第二个故事:“破布兑糖”的人
2020年初的一天,梅屿社区马中村,洪金官老人正在看邻居们下棋。老人家82岁了,听力不好,说话也有些吃力,记者在洪金官老人家中交谈,对话比较简略。
洪金官4岁时父亲被日寇杀害,由母亲抚养长大。14岁(1952年)开始做“破布兑糖”的买卖,就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用麦芽糖换些废品、破布,再转卖维持生计。上世纪60年代中期,陶山苏山村的苏仕旺(1938—2018)做了些眼镜放在他的货架上寄卖,生意还不错。不久,洪金官就向苏仕旺请教制镜手艺。眼镜让他摆脱了“破布兑糖”小货郎的身份,到上世纪70年代,他已经到湖南、湖北、四川、东北等地闯荡。弟弟洪金法也跟着他入行,后来在江苏丹阳发展,成为现在丹阳眼镜产业的开拓者之一。洪金官的家族可以算是眼镜世家了。
陶山荆谷的谢公明,今年83岁,也是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验光配镜的工作。他应该是最早较有广告意识的眼镜人,出门在外更愿意住在招待所里,倒不是贪图“享受”,而是可以在门口挂出一条红布,写上“验光配镜”,方便顾客上门。谢公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最远到新疆。知名度给他带来生意的同时,也曾遭遇险境,身上的钱曾经被人偷光。1985年,他在温州公园路开设了“大公明眼镜”,小本生意细水长流,赢得了很多顾客的信任,后来公园路整修,“大公明”搬迁,当地媒体还做过一篇专门报道,算是一代温州人的回忆。
第三个故事:“弃农经商”的人
王瑞政、洪金官等人都是眼镜制造产业的早期开拓者,进入上世纪80年代,马屿眼镜从手工制作走向工业生产,还靠当年一批“后浪”。这批人主要集中在马屿镇鹤屿村,现在这里依然是马屿眼镜产业重地。
鹤屿村的沈德展出生于1950年,家里连他在内有6个孩子,全靠父母种地为生。1970年,20岁的沈德展到温州跟着姐夫王超卓(曹村镇东岙村人)学修钢笔、修眼镜,逐渐学会自己制作眼镜。1972年,他到村里开证明(证明自己不是“盲流”)去塘下、永嘉摆地摊卖眼镜。因此,他曾被视为“弃农经商,不务正业”的典型。
在采访之前,记者曾在市档案馆里找到一份简报,那是1987年7月马屿当地开展“忆甜思爱”教育活动的报告,里面对沈德展是这么描述的:“(1979年以前)外出摆眼镜摊,经常被某些工作人员赶跑,蹲点时间最多不过一个星期,过着流浪式生活。最后,只好收拾小货摊回家。但回家不多久,被扣上了‘弃农经商’的帽子,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让他(沈德展)挂着眼镜和牌子在全乡游街,受尽挨斗,还要参加学习班‘学习’。这样,使本来就亏空的他,更是一筹莫展,穷得连床和衣柜都当了抵债。”
对于这段经历,沈德展一笑置之,回忆过去他印象深刻的是卖眼镜的一些细节。“要在热闹点的地方找家招待所住下来,跟营业员搞好关系,有人来查他会通知你,还可以借条板凳坐。”他说,摊子一般摆在招待所对面的大街上,一边做眼镜一边卖。当时的工艺很土,镜片是批发的,用铁皮、铁丝掐出镜框,就着酒精灯用锡条焊起来。这样的眼镜容易坏,顾客如果来修,就直接换个新的给他们,不另外收钱。
改革开放后,可以名正言顺地做生意了,沈德展带了20多个徒弟。1984年,他和好友陈成泽(1947年出生,马屿镇鹤屿人)创办了瑞安凤鸣眼镜厂,这是瑞安第一家民营眼镜厂。陈成泽在3年后创办了瑞安市永明眼镜公司,持续经营至今。
第四个故事:引进机器、外资的人
说到马屿眼镜发展,有两个人绕不开,一个是江迪洧,一个是陈成伟。
江迪洧是沈德展外甥,但只比沈德展小5岁。他的父亲是油漆工人,在早期创业者里,这样的出身算是高了。12岁时江迪洧就在马屿农机厂打杂,对机械特别感兴趣。15岁时自学成才,成为农机厂技工。改革开放后,他成为沈德展的徒弟,到湖北、广东购销眼镜,开阔了眼界。1984年,他从北京引进了金刚石研磨设备,又陆续从南京、深圳等地引进了比较先进的眼镜生产线,使马屿眼镜生产彻底告别了铁皮、剪刀的手工阶段。他在瑞安市政协任职过较长时间,现在市档案馆里还可以找到他递交的许多提案,关心的都是眼镜生产的技术、营商环境等问题。
陈成伟和江迪洧同岁,他的眼镜手艺是跟哥哥陈林昌学的,陈林昌则是苏仕旺的徒弟。
陈成伟1979年入行,1986年创办了岳社眼镜厂,负责采购和销售工作,因此经常前往广东、深圳等地。后来他在深圳遇到了香港企业家蔡育仁,1992年他与蔡育仁合资成立了东大眼镜公司,这是瑞安首家由香港投资的眼镜企业;1996年又与台湾李义郎先生合资成立温州永大光学有限公司,成为当时专门从事跨境贸易的眼镜企业。
自此,从当年摆摊叫卖,到如今的跨境贸易,小小的马屿镇,让人刮目相看。
一副“马屿眼镜”
铭记创业精神
当记者和多位眼镜产业开创者们聊天时,他们多次说到走街串巷、摆摊叫卖的经历,认真解释如何使用简单的原料和粗糙的工具制作一副眼镜。如今马屿眼镜早已进入工业化数字化生产的阶段,当年手工制作摆摊叫卖的眼镜产品已消失,但眼镜制作的技艺仍保留在老一辈眼镜人的心中。那种眼镜粗糙、原始、廉价且容易损坏,却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因此,我们很自然地产生了复原马屿手工眼镜的想法。
“您现在还记得怎么做眼镜吗?”
“忘不了,有材料就能做。”沈德展回答得很肯定。
2020年9月2日,记者根据沈德展的口述,收集了制作材料和工具,并借用位于马屿眼镜工业区的浙江法依笛眼镜公司生产车间,作为复原场所。记者对全程进行摄像记录。
材料
镀锡铁皮(马口铁)、铁丝、纯锡焊条、镜片、医用胶皮管
工具
直尺、铁钳、剪刀、什锦锉、砥石、酒精灯及90度以上的纯酒精,还需要一块自制的铁模具(方形,厚度6毫米左右,上面钻有3毫米直径圆孔)
步骤
第一步:标定尺寸
第二步:裁剪成条
将镀锡铁皮裁成宽约0.5厘米、长约15厘米的长条两根。
第三步:穿孔定型
将裁剪后的铁皮竖向包裹在一根粗铁丝上,压出内凹的槽形轮廓,再嵌入铁皮槽内,用力塞入铁板模具上的孔中;用铁钳夹住铁板模具另一侧露出的镀锡铁皮头,用力均速拉拽,使铁皮形成一条光滑匀称内凹槽。
第四步:嵌镜入框
将上一步制作的铁皮条弯曲,包裹镜片边缘,在左右镜片的外侧留出约3厘米长的铁皮,剪掉多余的部分。两块镜片都要同样处理。
第五步:钳制鼻托
裁剪一条长4厘米,宽1.2厘米的镀锡铁皮,中部折叠,制成M形鼻托。
第六步:点焊成体
用酒精灯烧熔纯锡焊条,将两个成型的镜片框和鼻托焊接在一起。因为铁皮外层镀有锡,在高温下会和纯锡熔合在一起,冷却后较为坚固。
第七步:制备铰链
在左右镜片的外侧将多出的铁皮用钳子夹扁,并钻出一个小孔,用于连接镜腿。
第八步:连腿成镜
用细铁丝将镜腿和镜框连接起来。
第九步:镜腿包膜
将医用胶皮管剪成小段,套在铁丝制成的镜腿,眼镜至此完成。
复制的过程并不顺利,距离沈德展上一次制作手工眼镜,已经快50年了。经过近两个小时制作,这副眼镜带着粗糙、原始的手工痕迹重生了,它和旁边流水线上那些精致的、接受过科技洗礼的眼镜有着天壤之别,两者之间,横亘着半个世纪的距离。
这副“最早的马屿眼镜”将陈列在瑞安时尚轻工(眼镜)智慧供应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二楼的中国眼镜之乡展厅里,作为那个时代存在过的证据。希望在资本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仍能想起瑞安眼镜产业的初创者们,想起他们微末的出身,粗糙的双手和谦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