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卓如:瑞安农民武装创始人

    陈卓如:瑞安农民武装创始人

    ■马邦城

    陈卓如(1904-1932),原名顺生,又名卓儒、琢如,塘下驮山人。1924年考入省立温州第十师范,受革命思潮影响,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在驮山开展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坚持地下斗争,组建了瑞安第一支农民武装——驮山农民赤卫队,后编入红十三军,与反动派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机智灵活,英勇善战。1932年,因叛徒出卖受伤,为保护乡亲,壮烈牺牲。

    热血青年 驮山举旗

    1927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正月刚过,天气转暖,山野间便开满了杜鹃花。这几天,地处塘下的驮山中爿村内,突然间变得闹腾起来。自陈卓如从温十师毕业回乡后,他的家里总是来客不断、高朋满座。来宾中,除十师同学外,还有好几位中共“温独支”成员。原来,陈卓如与战友们正在谋划,要在驮山设立红色据点,发展党员,组建农会,开展“二五”减租等革命活动。

    在当地,陈卓如称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1924年考入省立温州第十师范,虽然来自农村,但他才能与见识不同凡响,遇事果断有主见,在同学中享有很高威信。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受革命浪潮影响,陈卓如开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积极投身反对军阀和列强的爱国学生运动。与同校金贯真、戴国鹏、蔡雄等热血青年一起,成为温州“学运”骨干。1925年,经郑恻尘、胡识因介绍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成为“温独支”成员之一。

    从温十师毕业后,陈卓如根据党的指示,返回驮山,与“温独支”在瑞安的负责人林去病取得联系,在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2月,北伐军进抵瑞安,促进了全县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陈卓如在驮山建立了农会,号召农民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实行“二五”减租即每100斤稻谷减租25斤,同时,吸收农会骨干入党,成立了驮山党支部。在陈卓如领导下,驮山处处红旗飘扬,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温独支”受到破坏,林去病等人转入农村坚持斗争。1927年5月,“温独支”成员蔡雄被捕牺牲,王国桢、王金娒、雷高升、李振声等多位“温独支”成员先后都转移到驮山陈卓如家中。林去病也认为驮山群众基础好,便将这里作为一个联络点,多次到陈卓如家中,与大家碰头 共商斗争方略和对策,使驮山一度成为“温独支”指导温州各地工作的中心点。

    变卖田产 创建武装

    陈卓如有了这批“温独支”精英的指点,信心大增,干劲十足,不仅在驮山,还在塘下、下墩、白门、丽岙一带,广泛发动农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从组建农会入手,进行秋收减租,闹荒抗税,反土地陈报等多项行动,沉重打击了农村的反动封建势力。不过这些举动也引起了敌人的戒备与反扑,他们组织地主武装,勾结反动军警,在民团头子杨雪航的带领下,对农会进行疯狂的报复,使许多手无寸铁的农民群众受到血腥镇压。看到全副武装的敌人张牙舞爪的样子,陈卓如痛心疾首,寝食难安。血的教训,使他深刻认识到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

    1928年1月,中共省委特派员郑馨来瑞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提出对反动派要有武装斗争的准备。3月5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会也通过决议案,提倡走农民暴动之路。这一切都与陈卓如心里的想法不谋而合。此后,他全力以赴,将一门心思都放在筹建瑞安第一支农民武装——驮山农民赤卫队上面。

    听说要创建农民自己的武装队伍,农会会员个个拍手叫好,当天就有翁华娒、陈再钦等十几位农会骨干和积极分子报名参加,队伍很快就发展到30多人,由陈卓如担任队长,李振声负责政治工作。陈卓如还把自家的楼房让出来,作为驮山农会和赤卫队的活动场所。

    队伍虽然拉起来了,但武器奇缺,陈卓如变卖了祖上留下的田产,倾其所有,凑足1000银元,除为赤卫队购置枪支外,还给每位队员配做了一套黄色的军装。尽管装备简陋,队员们使用的都还是土枪、大刀、长矛、两头叉之类的原始武器,但驮山农民赤卫队的诞生意义非凡:这是瑞安、也可以说是浙南第一支农民武装,显示了党领导下贫苦农民的觉醒。从此,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将以血还血,以革命的暴力还击反革命暴力,与敌人作殊死斗争!

    陈卓如对这支新生的农民武装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绘制了斧头镰刀的队旗,制订了纪律条文,还拟定了行动口号。虽然队伍初创,仍带有旧式农民起义军的色彩,却得到众多贫苦农民的拥护支持。驮山附近丽岙、白门等村的农会,也闻风而动,纷纷要求组建农民武装。于是,陈卓如便将驮山农民赤卫队进行扩编,变成了东区塘下的农民赤卫队。

    人员扩充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武器装备。经过精心谋划,陈卓如决定主动出击,用缴获的敌人武器来装备自己的队伍。他首先率领赤卫队,夜袭了国民党帆游警察所,缴获两支短枪、两支长枪和数十发子弹。接着,又兵分两路,同时袭击穗丰警察所和场桥盐务所,共缴获长、短枪14支,子弹100多发。之后,又与南区阁巷党支部取得联系,在书记陈大中等人的配合下,攻入团前盐警所,缴获了盐警的全部武器。不久,驮山赤卫队还在平阳党组织的配合下,相继袭击了白沙路等4个盐务所,并攻下平阳湖岭警察所,收缴了为数可观的一批枪支弹药。

    农民赤卫队员穿着军装,又在夜间行动,神出鬼没,搞得敌人晕头转向,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赤卫队却越战越勇,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不断壮大发展自己,武器装备也得以逐步改善,成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农民武装。

    入编红军 多谋善战

    1929年,陈卓如和雷高升、李振声等受党组织指派,前往瑞安的南区与北区,协助组建农民武装。他们在湖岭协助余声斋,发动群众建农会、斗地主,很快就拉起一支农民武装。赤卫队还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了两个反动分子,贫苦农民无不拍手称快。此后,陈卓如一行又来到陶山,帮助张余来、杨德芝等同志,建立了陶山农民赤卫队。仅一年多时间,犹如星火燎原,瑞安各地的农民武装一下子就发展到3000多人。

    1930年2月,中共省委派军事干部胡公冕、柴水香等,先后来浙南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3月9日,在楠溪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5月8日,瑞安红军游击队成立,任命陈卓如为队长。第二天,他带着所属500多名战士,前往永嘉枫林集中,被编入刚刚组建的红十三军独立第一团。从此,陈卓如成了浙南红军游击队的一名指战员,先后经历攻平阳、战瓯渠、夺李茅等多次战斗,与反动派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陈卓如协同柴水香率领红军队伍,主要在温州与瑞安交界的山区进行活动,开展土地革命宣传,发动农民创建红色政权和根据地。他们在永丰山西寺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宣布党的土地纲领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主张,带领民众开展打土豪、抗租税、闹荒暴动、焚烧土地陈报单等斗争。当地农民欢欣鼓舞,拥护支持红军游击队的群众越来越多。

    8月初,柴水香与陈卓如率部驻扎在娄桥白云寺(今属瓯海区),不料被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发觉。当日,大批敌人分三路包抄过来。狡猾的敌人先摸掉游击队的岗哨,等到陈卓如他们发现敌情,为时已晚。敌人蜂拥而上,情况十分危急。柴水香沉着指挥部队突围,但敌人火力过猛,战士们伤亡很大。这时,陈卓如急中生智,迅速打开钱袋,把部队打土豪得来的银元统统掏出来撒向敌群。敌人看见地上白花花的银元赶紧上去抢夺,顿时乱了阵脚,被红军抓住战机,突出了重围。

    在红军游击队当中,陈卓如的机智勇敢是出了名的。据驮山乡亲回忆,有一次,他独自一人潜回家中。第二天拂晓,他刚一出来,就被反动军警给盯上了。陈卓如在前面快步疾走,后面的敌人尾随而来。幸亏他熟识家乡地形,一看情况不妙,撒腿就往驮山岭背跑。敌人岂肯放过,在后面穷追不舍。这时,陈卓如发现山路边有老乡搁着的一担粪桶,地上还有一顶箬笠。他急中生智,戴上箬笠,挑起粪桶,返身就往山下走,与迎面上来的敌人擦肩而过。敌人非但没认出,反而连喊“臭、臭”,纷纷避开……等对方反应过来时,陈卓如早已远走高飞了。

    红十三军开展的武装斗争,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们派重兵“清剿”红军,还在各地成立“治安会”,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9月初,游击队主力攻打永嘉瓯渠敌人据点后,由于叛徒出卖,柴水香被捕遇害,红军游击队失去一位重要领导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下,加之党内受左倾冒险主义思潮影响,浙南各地的党组织严重受挫,许多领导同志被捕牺牲,红十三军的斗争也因“永嘉岩头东宗”事件,最后归于失败。

    保护乡亲 英勇献身

    斗争形势异常严峻,浙南革命正处于低潮,陈卓如也是心力交瘁,陷入极度痛苦之中。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放弃斗争。

    1931年10月,他前往平阳马站(今属苍南县)南平村张培农家中,与他商讨如何继续坚持武装斗争的相关事宜。1932年春节前夕,陈卓如受张培农约请,与叶廷鹏等人一起,在平阳北港渔塘岭门头的陈阜家,秘密召开会议,决定重建中共浙南特委,由叶廷鹏担任书记,陈卓如分工负责军事工作。

    陈卓如临危受命,为了解决武器问题,决定立即赶回瑞安搜寻和筹购枪支。2月23日,他带着徐岩夏潜回驮山家中,见到了已在那儿等候多日的周庄新等两人。周原是陈卓如的随员,其时已暗中叛变投敌,准备伺机活捉陈卓如。他在陈卓如面前花言巧语,说自己已搞到两支德国造的手枪。陈卓如信以为真,就约他至家里会面。

    当日晚上,他们会聚在灶房,互相谈了一下近期各自经历。看看色夜已深,周庄新说自己肚子饿,要陈卓如去炒年糕吃。这时,徐岩夏正好外出小便。周趁此机会掏出手枪,向陈卓如连开两枪,击中陈的腿部,使其受伤倒地。等徐岩夏闻声赶来,周庄新两人已夺门而逃,只有陈卓如一人倒在血泊中。

    眼看就要天亮,陈卓如父亲与徐岩夏只好把他抬到山后一座空坟内,暂时隐藏起来。第二天一早,周庄新带着保安团人马闯进了驮山。他们四下搜索,没有找到陈卓如。周庄新说:“陈卓如大腿受枪伤,肯定跑不远!”于是,敌人就抓了几十个驮山群众,厉声威胁说:“不交出陈卓如,那就把驮山人杀光,你们一个也休想跑掉!”

    陈卓如在空坟中听到外头的动静,为了保护驮山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不惜牺牲自己,从坟洞中爬了出来,站立在山崖上,大义凛然地对下面的敌人说:“你们要抓的陈卓如在此,与这些无辜的群众无关,赶快把他们给放了!否则,我就从这里跳下去,让你们什么也捞不到!”敌人都想抓他去报功领赏,只好乖乖照办,没再为难众乡亲。陈卓如就这样被敌人抓走了。

    当日,他坐船被押往温州,押解途中,伤口一直在流血,但他拒绝包扎,心中早已抱定献身革命的决心。结果船至梧田砻糖桥时,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28岁。

    瑞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敢向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瑞安农民武装创始人。如今,驮山的陈家老宅,已被改建成陈卓如烈士的故居。故居内有陈卓如生平事迹介绍,人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站立在烈士的遗像前,深深鞠躬,追念这位对党赤胆忠心,对人民无限热爱的瑞安英烈。

    (本版资料图片由何光明先生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远望角
   第00006版:玉海楼
   第00007版:榕树谭
   第00008版:最新闻
陈卓如:瑞安农民武装创始人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6 陈卓如:瑞安农民武装创始人 2020-10-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