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异俗/文 特约记者 徐洪娒/图
历时两年、耗资近300万元重修并布展的蒋幼山故居纪念馆,近日将完工,计划于2021年元旦正式开馆。日前,记者在蒋幼山外孙叶德门、纪念馆修建筹备组成员钱成华、李松林的介绍下,提前参观了该馆。
蒋幼山故居纪念馆有哪些看点?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来一探究竟吧。
铜钟功宗师蒋幼山
故居呈“梅花式”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蒋幼山故居,位于塘下镇海东村东门街,建于民国五年(1916),是海安古城中少数仅存的古建筑之一。2012年被列入瑞安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81岁的叶德门在蒋家大宅出生,并住了80来年,甚至大宅主楼被政府使用、侧院被分割,也未离开。“小时候,我就跟着外公一起住在大宅东南侧的院落内,每天看着外公早起练功、传授铜钟功。”叶德门带记者参观,对故居布局进行详细介绍。
蒋幼山故居坐北朝南,由正屋和前后左右4轩间组成,各有道坦与台门出入,且5座楼房相互通畅,整个大宅形成“梅花式”格局。故居属于中西混合式砖木结构,占地798平方米。建筑上的灰塑精美,是古代民间工艺师用石灰和糯米浆塑制而成。
叶德门说,该故居由他外曾祖父蒋馨山建造。蒋馨山老先生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他看准无人耕种的滩涂耕地,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并在靠近海边的地方改造出一块晒盐场,积累了不少财富。他曾在当时的玉环县财政部门工作,经常赴外地考察,很喜欢西式建筑,便自行设计了一座“梅花式”大宅。这样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在当时及现在这条古老的街巷里都显得卓尔不群。
除建筑风格外,蒋家大宅之所以远近闻名,还与其第二任主人蒋幼山及铜钟功密切相关。
蒋幼山,铜钟功第六代传承人,毕生从事武术研究,有“软法蒋幼山”之称。据叶德门介绍,1941年4月,日寇闯进蒋家,抽出腰间长刀向蒋幼山当头劈来,蒋幼山赤手顺势抓住日寇手臂,将其打翻在地,后日寇负伤逃走,群众拍手叫好。蒋幼山曾在温州、永嘉和瑞安多地创办拳社,自任社长、主教,学生徒弟无数,既是我国上世纪四十年代名噪东南的铜钟功和小八卦拳的传授者,也是把铜钟气功推广全省、全国及国外的先行者,为我国武术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他还曾卖地卖房凑齐一千银元支持共产党开展地下工作,是一名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爱国人士。
故居曾被鉴定为D级危房
政府支持、乡贤出资出力启动修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蒋幼山故居正屋一直作为海安的政府办公场所,两侧院落的4座楼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分给村民居住,仅保留西北角一座,楼房为腰檐两层中式木构架建筑,面阔3间,进深6间,二楼前廊还设有美人靠。其余3幢已被拆建。
1996年,政府机构从故居内迁出,原故居成为无人管理的场所,破坏进一步加剧。2007年,故居被房管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这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文保部门的重视。
为纪念蒋幼山对我国武术研究的卓越贡献,2011年、2012年,塘下镇、海安办事处政府和温州、瑞安两地非遗、文物保护等部门对故居正屋及前后天井、道坦分期进行修缮。故居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采用传统工艺技术进行修复,使其再现昔日风采。
作为海安古城中少数仅存的古建筑,修建期间,海安办事处协调相关部门处理政策问题,牵头组织当地乡贤出资出力参与故居建设,解决安保等问题。
故居修缮后,免费对外开放,成了当地重大活动及村民聚会的场所,后又因诸多因素,于2014年再次关闭、闲置。2017年6月,叶德门会同当地乡贤钱成华、李松林、蔡国泉、巫高清、陈继文、黄旭东等人,再次向塘下镇、海安办事处及瑞安非遗、文物等部门提交报告,希望对故居进行二次修缮并布展成纪念馆,免费供市民参观。这一想法得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8年,蒋幼山故居纪念馆建设筹备小组成立,钱成华被选为纪念馆馆长,带领当地乡贤出资、出力共同助力纪念馆建设,目前,共筹资建设款项近300万元(包括民间筹资近250万元)。同年11月,纪念馆修缮、布展工作正式启动。
故居重修布展
三大展区亮点纷呈
说起蒋幼山故居纪念馆的重新修缮和布展,据李松林介绍,最大的难点在于资料的收集与求证。他第一次修缮就参与其中,对蒋幼山故居感情深厚,多年来,他陆续关注收集与此有关的资料文献。
故居二次修缮、布展工作提上日程后,撰写布展文稿、收集布展内容的重任落在了包含钱成华、李松林等人在内的整改筹备组成员身上。“原先我们手头与蒋幼山相关的书籍资料不全,为了纪念馆的陈列完整,大家跑遍全国找资料,访遍各地专家。”钱成华说,纪念馆布展文稿,前后就修改了十余次,请了温州文物专家库专家和温州、瑞安文广新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把关审核;参阅了温州和瑞安市志、海安民间故事等书籍、刊集资料;走访了陈傅良、叶适等各类纪念馆取经;蒋幼山后代亲系、铜钟功传承人门生和海安当地老人纷纷为故居重修布展提供帮助。
期间,筹备组成员还走访上海复旦大学、南京体院(原南京国术馆)等各校各地图书馆,到蒋幼山先生拜师学武、任职地收集原始资料,足迹遍布上海、南京、杭州、湖州、温州等地。
历时两年,蒋幼山故居纪念馆重新修建、布展工作现已接近尾声。展厅主设故居正屋,分上下两层,展出内容包含“蒋幼山武术人生”“铜钟功传承”“松城旧事”三大单元板块。主屋第一层重点展示蒋幼山生平事迹、蒋幼山故居所在地松城(又称海安所)的故事;第二层为铜钟功传承馆,介绍了蒋幼山与铜钟功发展的历史渊源,并还原了当时的学武拜师堂。
“以一个人讲一座城,三大单元板块都是亮点。”在纪念馆内,大家可以清晰地解读蒋幼山先生的一生及毕生传承推广的铜钟功,还能了解蒋幼山出生地海安所的历史抗倭旧事和民俗故事,目睹海安所古城形象。
塘下镇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该镇还将以纪念馆为中心,以点带面,对东门街立面等综合环境进行全面提升,同时,谋划征收原故居两侧被分的楼房,让完成的蒋家大宅完整重现,打造海安古城文化保护亮点工程。
[相关链接]
蒋幼山,字岩仁,原名矫,1885年出生于海安海东村,毕生从事武术研究,曾在南京中央、浙江省、吴兴及永嘉县等国术馆任教官、主任、馆长等职,遗著《少林内功入门》未刊行,多次创办拳社,广授拳艺,生徒达数千人,名家辈出,其学生曹俊一、陈文征等四十多人均有所成。蒋幼山毕生传授推广的铜钟功,已列入温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