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戌慧
清晨6时许,薄雾刚起,一群身穿练功服的人便摆起了架势,扎稳马步,握紧双拳,以气催力,震脚推掌……这是在塘下镇肇平垟每天清晨或傍晚可见的场景,他们在习练一种身法奇特的南拳,即温州南拳中的五鸡拳,传自革命烈士李英才。
近年来,塘下镇习武之风盛行,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南拳师傅,包揽了国内武术赛事各大奖项。近日,记者来到肇平垟中村,走近塘下南拳传承人李忠敬及其弟子,寻找“藏”在瑞安李英才武术传承馆里的南拳武术文化记忆,聊聊关于南拳的独特魅力。
肇平垟李氏八代习武
李英才父子以武功保家卫国
温州城乡习武人数众多,南拳尤盛,为温州武术之“母拳”。它起源于古代沿海地区人民的体力劳动,后变成巷弄堂或自家中堂、道坦角逐搏击的强身运动,是广大群众历来喜爱的健身项目,千百年来盛传不衰。2010年,温州南拳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鸡拳作为温州南拳主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武术风格,精湛的武术文化内涵。目前,塘下镇肇平垟李氏家族仍传承这一古老的拳术。
李氏世居肇平垟,其中革命烈士李英才是肇平垟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作为李氏家族第五代传人,他自幼随本村李久良医师学习正骨伤科,后又随名医桑显柱继续学医,兼习拳术。李英才深得其师爱惜,经悉心指教,不但医术高明,武功也日益精进,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名师。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教拳行医为名,巧妙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41年,李英才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党组织为了培养先烈后代,派革命武术家“道士旺”陈文征对其子李平(1920-1983)潜心施教,以铜钟功为基本功,教以太极拳、五行八阵图拳、小八卦、十二经络健身功等。凭借一身武功,二人总能安全逃脱出敌人的追捕。李平幼时即随父学医习南拳(五鸡拳),后又得陈文征悉心栽培,他继承发展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内虚灵、外挺拔,内外兼修”风格,后成为第三届温州市武术协会主席。
李平迁居温州城区后,也经常回乡教授武艺,其中他的堂侄李忠敬痴迷拳术,练得最勤,成绩斐然。
传承红色基因
花甲老人返乡设坛教拳
出生于武术世家的李忠敬,今年69岁,获得中华民间传统武术(南拳)八级段位,是瑞安李英才武术传承馆馆长、瑞安市武术协会常务理事、塘下镇武术协会副会长。
他不仅身躯挺拔,走路、说话时也格外精神。“祖先从平阳迁居至肇平垟,以教拳行医为生,我们是武术世家,八代习武。”作为第三代南拳(五鸡拳)传人,李忠敬对先辈的武艺绝学倍加珍惜。因从小耳濡目染,热爱武功,李忠敬9岁时就跟着李平学拳,后李平迁居温州城区,他常常坐船前往温州讨教拳法。改革开放后,李忠敬离开家乡前往外地做生意,虽离家数百公里,但他从未停止练武。习武60年来,他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常常一出手便惊艳众人。“练武不仅能防身,还可强身健体。”李忠敬说,在外地做生意时,不少人听说商场里有个“功夫了得”的生意人,都前来学拳。
2015年,李忠敬决定回乡设坛教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武术精神。李忠敬的侄儿李孝群(五鸡拳第四代传人)得知此事,激动万分,“小时候,每逢傍晚,整个家族成员欢聚一堂,大家聊天喝茶,打拳比武,好不热闹。”时过境迁,这样热闹非凡的场景已许久未见。听闻李忠敬开坛教拳,众多武术爱好者都慕名而来,跟着他学南拳。
弘扬武术精神
李英才武术传承馆成立
没有一个合适的练武场地怎么办?刀、剑、棒等武术器材无处安置如何是好?那就一起来建一个武术馆。
2018年初,塘下镇按“四星级”标准打造肇平垟中村文化礼堂,该村将李英才武术传承馆作为文化礼堂的一个特色场馆进行打造,在肇平垟革命烈士纪念馆西侧建造了一间面积为20余平方米的武术馆,并为该武馆在村委会办公大楼单独设武术特色展示馆,用于介绍李英才武术传承史与五鸡拳的历史渊源,还打造了一个拜师阁。期间,众多武术爱好者自发筹款5万余元,为该武术馆“添砖加瓦”。
走进肇平垟中村文化礼堂,整个礼堂与所在公园、肇平垟革命纪念馆、武术传承馆融为一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记者看到,该武术馆内数把刀、剑、棒等武术器材靠墙整齐摆放,近百张荣誉证书、荣誉奖章等更是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都是我们团队参加国内各类武术比赛获得的荣誉。”李忠敬介绍,武术大赛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能够让武术爱好者以武会友,大家互相切磋交流,还能将塘下南拳弘扬开来。
数年间,在李忠敬的带领下,李英才武术传承馆成了远近闻名的“习武胜地”,吸引了来自罗凤、鲍田、场桥以及温州、江西等地的武术爱好者,火海救人英雄——“习武哥”潘寿法也是其中一员。同时,武术也不再局限于拳术,更向六合棒、单刀、双刀、春秋大刀等棍、刀、剑术等多项技法发展。
如今,这支武术团队不仅在武馆中免费传授南拳,还努力将南拳送进学校,做到习练武术“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了解武术,学习武术,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平日里,每周五李忠敬及其徒弟几人都会来到塘下镇第二小学义务教拳。四年来,学生们的体质都有所提高,南拳也成了该校的一项特色教学。
李忠敬说,这一脉武学老少皆宜,不但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对强身健体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希望能够得到发扬和传承,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塘下薪火相传,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