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斌
在老家的院子里,曾停放着一辆旧自行车,车身锈迹斑斑,积满了灰尘,两个车轮轱辘已严重变形。前管部位有一个硕大的“永久”标志,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印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是重要的代步工具。随处可见如潮水般汹涌的自行车车流,中国也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在瑞安这座小县城,自行车也曾风靡一时,当地人称之为“脚踏车”。据《瑞安市志》记载:“民国九年(1920)始用自行车,后逐年增加,1987年,全市自行车13.14万辆,1993年30多万辆。”
老字号的永久牌自行车,曾占全国自行车产销量的三分之一。度娘上说,1957年工艺美术设计师张雪父先生设计了家喻户晓的永久牌标志。改革开放初期,“永久”两字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就像现在的私家车一样重要。
老式的“永久”自行车车身很高,小孩子很难坐到座垫上去,这给学骑车增加了难度。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有些胆子大的同学总是把右腿穿过三角架,翘起屁股骑行,样子很滑稽,因为我不会骑车,每天上学都要徒步一个多小时。有一次,小学班主任孔老师用老式自行车载着我,到两公里外的区里参加作文比赛。当时母校到集镇要经过一段坑坑洼洼的石头路,坐在后座就像蹦床一样,震得大腿又酸又麻,后来老师问我比赛状态怎么样,我窘得满脸通红,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
我上中专那阵子,已经拥有一辆二手自行车,虽然看上去破旧不堪,但总算是我的第一件“私有财产”。刚学会骑车的我,便骑着它从温州的牛山脚下出发,途经104国道、瑞文公路(老56省道),风风火火骑回老家,6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歇一口气。家人看了不无心疼地说:“你这老爷车,迟早把你带沟里去。” 我自信地拍拍胸膛:“什么老爷车,这可是老牌永久!”
的确,这是一辆“三无”的老爷车,无车铃、无刹车、无脚踏板。即便这样,我还要赶时髦,走走S线耍耍酷。那时最刺激的事,就是经过飞云江大桥那一段又陡又长的下坡路,没有刹车的自行车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我索性张开双臂作飞翔状,任风在耳边呼啸,沉浸在“飙车” 的兴奋之中。之后回家一看,脚上的皮鞋被磨去了厚厚一层。
后来,校友则晓也加入了骑行行列,我们相约结伴“自驾游”,从瓯海梧田、丽岙、仙岩(当时丽岙和仙岩隶属于瑞安)到瑞安场桥,再到平阳、苍南、文成,日行150多公里,边赏风景边拼车技,从不服输。有时候骑着骑着,天上骤然下起了大雨,我们被淋成落汤鸡,还互相说着鼓励的话,现在回想起来,可称得上患难兄弟。
凤凰69型自行车流行后,老式“永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时我很羡慕骑着新型轻便的“凤凰”,戴着墨镜、装扮时尚的型男,他们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大秀车技,还时常风驰电掣地来到心仪的姑娘跟前,骤然来一声“花鼓刹”,赢得美人回眸一笑。
我参加工作后,那辆老式自行车也退役了,我将它放在老家的院子里,过了几年就遗失了,或许被路人顺手牵羊,或许被收废旧的阿公当废铁处理了。然而,我总觉得它还在,只是被我遗忘在某一处角落里了……
韶华似水,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有一种记忆叫做“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