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项乐茹 通讯员 胡叶)最近,浙江新力新材料公司千吨级生物基高温尼龙聚合生产线准备在丁山二期试车,这个项目通过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研发团队攻坚,成功突破了国外垄断的“卡脖子”技术。该团队负责研发的5项新产品,将为新力公司创收超过2亿元。“这里有较好的基础研发平台,无论环境、设备都是一流,技术创新的氛围浓厚,这是吸引我来的重要原因。”该研发团队成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倪金平说,他于2015年12月加入“新力新材”,主攻研发高端功能性材料,希望在瑞安完成更多产学研成果转化,提升国内产品在相关领域内的话语权。
专家口中的浓厚创新氛围,在近日发布的《2019年度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也得到印证。该报告显示,我市创新指数为152.7,排名全省第20、温州第2,位列全省第一梯队。创新指数比上年进步17.5,创新指数进步排名全省第16、温州第1。据悉,全省89个县(市、区)创新指数在第一档150以上有22个,其中温州地区3个。
据了解,2019年度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采用“创新指数”方式,动态监测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创新指数由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科技产出、转型升级、创新环境等5个方面40个指标组成。其中,我市技术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2、温州第1。该指数包括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数524家、开展R&D活动企业数876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85.8%、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22.44家、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74.88家等,均居全省前列、温州第1。
作为温州模式重要发祥地、民营经济先发地,近年来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我市坚持厚植创新“第一动力”,用好人才“第一资源”,闯出一条具有瑞安特色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在顶层设计上,我市着力构建“两区一廊”创新布局,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速崛起,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同时,立足国际视野,连续三届高规格召开云江科创大会,实施人才净流入“十百千万”工程,引育华峰、瑞立等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海内外尖端创新人才738名,建成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13家。
大手笔投入成立研发团队、重金聘请高层次科研人才、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技术难题,以此赋能产品迭代、企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瑞企选择的路径。据市科技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已实现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15家、温州市级创新型领军企业3家,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温州国家自创区创新型(瞪羚)企业总数、招引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数均居温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