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英老师猝然离世,令人唏嘘悲痛。在此回忆她在瑞安的美好时光,记录她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示深切怀念。
(一)
1963年,38岁的黄宗英第一次来到瑞安,她的目标是采访农民水利工程师戴新泮。县委书记孙宝经接待她,安排住在当时的小沙巷机关招待所。这里环境清幽,房间舒适。黄宗英放下行李,当听说新泮伯住在塘下鲍田,立马关上房门,赶赴二十多里外老人的家里,并央求吃住在戴家。当时正是困难时期,老人家煮点米饭给她,自己一家吃番薯丝。黄宗英一把夺下他的饭碗,“怎么这番薯丝不给我吃呀?”几口吞下两碗后说,又软又甜太好吃了。
第二天黄宗英肚子疼,大便溏,发屁厉害。她问新泮伯是怎么回事,老人告诉她,这东西刚吃肠胃不适应,过几天就会好起来。事后,黄宗英又向老人要了些番薯丝带回上海。她老是在邻里间称赞瑞安的番薯丝甜香可口又吃饱。人家说,什么东西都是你家乡的好。
(二)
那时,黄宗英不知道家族里还有个堂内侄黄秉桂。直到她采访戴新泮,黄秉桂跟随她身边,还为戴新泮画了一幅肖像,后来连同她的报告文学《新泮伯》一起发表在1964年春节后的《解放日报》上。赵丹见报后,称赞黄秉桂画得好,是个好苗子,要培养他。当时,黄秉桂待业在家,父亲挑水为生。黄宗英知道后,没有顾及自家孩子多、生活艰难的现状,每月仍挤出15元按时寄来瑞安贴补黄秉桂,并鼓励他努力钻研画作。
(三)
1988年黄宗英第三次来瑞安,她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又多了一份好奇。那天她逛街经过公园路太平石小巷,发现一间做旗袍的店铺,真有一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便拐进去看个究竟。里面有位姑娘是店主。黄宗英平时喜欢穿旗袍,又听说瑞安旗袍做得很有特色,就进去打听。她问小姑娘几岁?叫什么名字?得知她名叫曹培华,年仅21岁。黄宗英惊奇不已。又问,瑞安旗袍特色是什么?曹培华告诉她,要领和关键在于旗袍的下摆和领子。黄宗英追根究底,将问题领会吃透后,便让曹培华贴身量体给自己做一件。几天后,黄宗英穿上曹培华亲自剪裁缝制的新旗袍,高兴得手舞足蹈。下摆不紧不松,能微微起飘,领子不上不落,使胸腹饱满不吊襟。
黄宗英折叠好带回上海,四处宣扬家乡的旗袍做得好,还介绍单位同事和朋友向曹培华定做。曹培华的生意从此火爆。
(四)
黄宗英第三次来家乡,是受上海作协委托专访全国十大民营企业家之一的温邦彦。
黄宗英不喜欢住宾馆,一定要住到温邦彦家里。但由于房子小没法住,温邦彦介绍她住到附近他姑妈家。一小间旧式民房,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家装,四根柱的床,皮鞋脚的木柜,阴暗又潮湿,但这对于黄宗英习以为常。不过,她对房间里桌子上摆放的鲜花反感。她对我们说,这些花都是假的,塑料做的,我不喜欢假花。她说平生最喜欢水仙花,春节的时候,全家团聚,水仙从清水中探出,一朵朵一簇簇,洁白剔透。
她从温邦彦家出来,路经东门丰湖街,踏上瑞安有名的硐桥。黄宗英见桥上的座椅上坐满老人,便过去也坐了下来,跟老人们一起交谈。她对家乡的一事一物感到特别新鲜,撑开五指,神采飞扬。硐桥有多少年了?是谁建造?为什么叫“硐桥”?桥上造的是什么庙纪念谁?她都一一记在心间。
70岁后,黄宗英第二次从西藏回来,身体不好,二十年来一直住在华东医院,她的床头总是挂满孩子们喜欢玩的风铃,还有小熊小狗小猫等小动物玩偶,陪伴她度过耄耋之年。
如今,黄宗英老师走了,家乡的人们再也见不到听不见她的音容笑貌。愿这位杰出的舞台艺术家、著名的作家在天堂里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