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洵煜)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送到文化礼堂;“高长发”茯苓糕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项目,登上越来越多的展示舞台;文化变景点,串联起旅行的多彩风景……今年我市收获了丰硕的文化果实。现在让我们一起细细品来。
亮点一: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文化新地标
今年,我市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步伐,谋划推进图书馆新馆建设;玉海美术馆(艺术工坊)、寓言馆建成开馆;打造智慧图书馆,在温州地区率先上线远程办证、图书转借等功能。
我市积极补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建成并对外开放5家城市书房、20家文化驿站,文化驿站开展活动近百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年送戏下乡近900场、送书下乡近10万册、送展览50余场、开展线上各类文化活动300余场,线上参与人数达20余万人。
同时,系列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不定期举办,如瑞安市第五届硬笔书法大赛、书法摄影主题作品展,10余场县域间文化走亲活动等。在文艺精品创作中,作品《红船谣》和《转眼之间》分别荣获浙江省第11届音乐舞蹈节声乐类铜奖和优秀奖,温州地区仅瑞安2件作品入围决赛并获奖。原创作品《西门街的时光》荣获首届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源·啟》荣获浙江省第十九届音乐新作大赛金奖。
亮点二:科学保护发展振兴,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
我市组织了2020年瑞安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非一般的节气”立冬主题活动、非遗红色之旅活动等非遗传承保护展演活动,积极鼓励支持卖技演唱团送文化下乡,累计惠民达5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8日至29日,我市举办“中国活字印刷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履约实践十周年系列活动,集中展示我市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年实践的保护成果,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我市推进玉海楼、许松年故居、虞廷恺故居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恢复玉海楼原有的藏书功能,打造一批特色展示馆、故居博物馆。打造网络虚拟博物馆、AR智慧博物馆,推广“云观博APP”之“瑞安博物馆”等数字化展览展示,推出系列线上学习活动,构建智慧博物馆教育体系。
今年全市新增瑞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5项,新增瑞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人。瑞安鼓词馆入选浙江省非遗曲艺书场试点名单。圣井左舍等4处民宿入选温州市非遗民宿创建单位。
亮点三: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全力抓好文旅品牌建设
我市以“云江悠境”和“陶泉福地”南北2条旅游精品带为着力点,挖掘全市文旅资源,谋划69个旅游项目,通过整合包装、加大招引促进项目落地。目前已建设湖岭温泉展示馆、东源游客中心等29个项目。全年完成文旅项目投资61.06亿元,完成率达89.2%,完成投资量居温州首位。
同时,我市着力提升景区品质,圣井山成功申报3A级旅游景区创建,玉海历史文化街区稳步推进4A级景区创建。加快“千村百镇十城景区化”工程,曹村4A级景区镇通过温州初评,塘下镇、平阳坑镇成功创建3A级景区镇。全年创成26个景区村,其中圣井村、丁凤村成功创建3A级景区村庄。此外,我市举办全国风筝邀请赛等10余场主题文旅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举办“山海协作·区域联动”百家旅行商走进瑞安·文成文旅推介交流大会,促成8个地区旅游联盟启动瑞安·文成联合旅游线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