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异俗/文 特约记者 徐洪娒/图)1月1日上午, 历时两年、耗资近300万元重修并布展的蒋幼山故居纪念馆正式开馆,塘下镇又新添一处文化地标。市委常委、塘下镇委书记连正坚出席活动并为纪念馆揭牌,市文广新局和塘下镇相关负责人、当地乡贤及蒋家后人等参加开馆仪式。
蒋幼山,字岩仁,原名矫,1885年出生于海安海东村,铜钟功第六代传承人,毕生从事武术研究,多次创办拳社,自任社长、主教,广授拳艺,生徒达数千人,名家辈出。他既是我国上世纪40年代名噪东南的铜钟功和小八卦拳的传授者,也是把铜钟气功推广全省、全国及国外的先行者,为我国武术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毕生传授推广的铜钟功,也被列入温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蒋幼山故居位于塘下镇海东村东门街,由其父亲蒋馨山老先生建造,建于民国五年(1916)。该故居坐北朝南,由正屋和前后左右四轩间组成,各有道坦与台门出入,且五座楼房相互通畅,整个大宅形成“梅花式”格局,属于中西混合式砖木结构,占地798平方米。建筑上的灰塑精美,是古代民间工艺师用石灰和糯米浆塑制而成,是海安古城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2012年被列入瑞安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该故居正屋一直作为海安乡政府办公场所,其余四座轩间在土改期间分给村民居住,1983年由于政府办公机构扩大,对故居进行扩建,但仍然保留底层原状,古建筑的拱卷门、山墙及台门仍保持原状。1996年新政府办公大院落成后,故居内政府机构悉数迁出,该故居成为无人管理的场所,破坏加剧,后被鉴定为D级危房,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文保部门的重视,先后经历两次修缮。第一次修缮在2011年、2012年,主要以修缮故居正屋及前后天井、道坦为主;而此次修缮以布展为主。展厅主设故居正屋,分上下两层,展出内容包含“蒋幼山武术人生”“铜钟功传承”“松城旧事”三大单元板块。第一层重点展示蒋幼山生平事迹、蒋幼山故居所在地松城(又称海安所)的故事;第二层为铜钟功传承馆,介绍了蒋幼山与铜钟功发展的历史渊源,并还原了当时的学武拜师堂。
“以一个人讲一座城,三大单元板块都是亮点。”在纪念馆内,大家可以清晰地解读蒋幼山先生的一生及毕生传承推广的铜钟功,还能了解蒋幼山出生地海安所的历史,比如抗倭旧事和民俗故事,目睹海安所古城形象。
采访中,记者获悉,蒋幼山还有一个弟弟,名为蒋仰山,也是当地出名的乡贤,热心教育和慈善事业,帮助过众多贫困户及学子,该故居曾为蒋幼山及其弟弟共同所有。开馆当日,蒋仰山的后人也到场祝贺,并一直关注、参与故居的修缮布展等工作。
据悉,蒋幼山故居纪念馆正式开馆后,该镇将安排人员做好纪念馆的日常运维工作,同时,对东门街立面等综合环境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并结合下步海安古城保护论证方案,以蒋幼山故居为中心,以点带面,谋划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打造海安古城文化保护亮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