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加速资管业务转型,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回落的同时,银行盈利模式也由原来的产品利差模式向管理费模式转变。其中,很多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各项费率在逐渐走低。
费率整体呈现下行态势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固定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认购费、申赎费、浮动管理费以及其他费用(例如交易费、审计费、信息披露费等),其中固定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费一般为固定费率,通常按照每个规定估值日理财产品净资产的一定比例(年化),每日计提、定期支付。
大多数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收费基本分为固定管理费、销售费、托管费、浮动管理费,但不同银行收费的项目名称和费率则有区别。即使是同一家银行,不同类型的产品费率收取标准也可能不同。目前净值型理财产品年平均固定管理费率在0.05%-0.25%之间,年销售费率在0.15%-0.45%之间,年托管费率在0.02%-0.03%之间。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自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含子公司)各项费率整体呈现下行态势。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平均固定管理费率较资管新规刚出台时下降0.16%,至0.21%;平均销售费率较资管新规刚出台时下降0.06%,至0.20%;平均托管费率较资管新规刚出台时下降0.02%,至0.02%,其他费率较资管新规刚出台时平均下降0.43%,至0.03%。
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型银行净值型产品浮动管理费均较高。浮动管理费,也称超额业绩报酬,是净值型产品的重要收费项目之一。目前来看,各类型机构对净值型产品浮动管理费收取的比例在50%-95%之间。
业内人士指出,资管新规允许金融机构和委托人在合同中约定收取合理的业绩报酬,业绩报酬计入管理费。这对机构能够形成激励,鼓励机构创造高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届时,客户也能享受机构创造的超额收益带来的分成。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银行理财(含子公司)各项费率整体呈现下行态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宏观环境层面,近年来资金面呈现宽松态势,带动理财收益下行,对费率造成一定挤压;二是市场竞争层面,伴随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陆续成立、资管新规的影响不断深化,理财市场供给侧竞争不断加剧;三是产品发行层面,伴随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净值产品的发行量、存续规模持续上升,规模效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费率下行。
该谁享有超额收益?
大多投资者关注的最终落点往往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却往往忽略银行对各项费率的规定。其实,在关注投资收益率的同时,各项费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水平。
据了解,投资者购买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后,即使预期收益率无法实现,银行针对理财产品收取的各项费用却旱涝保收。但对于产品收取的相关费用,理财经理通常不会主动告知。
“其实大量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都高于预期收益率,但银行通常不会主动告知客户,只有在客户询问时才会进行回应。”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这部分浮动管理费多数情况下是隐身存在的,超额收益归银行,其实是银行利用‘霸王条款’赚取中间收入”。
其实,多数投资者并不知晓各项费率的存在,另有部分投资者虽然认同相关费率的合理性,但不清楚购买的产品实际取得的投资收益,也不知道自己为理财产品缴纳了多少手续费,更别提“被没收”的投资收益究竟是如何计算的。
业内人士提醒称,目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都有详细的产品说明书,收益测算方面,通常所公布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已扣除产品相关费率的实际收益,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该先看清上述说明,避免重复交费。
(据《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