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仅掌红纸银刀,可扫遍一片剪纸“江湖”。各派“功夫”休与欲争,她所临之地,所向披靡。
追本溯源,她于小善书画,九岁接触剪纸,“舞得一手好刀”,其师叹“这姑娘有天赋”。她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整日拎起刻刀在纸上剪刻,时常将其糟蹋得“面目不非”,但她乐此不疲,遂自创出一套“江湖施氏五法”,为:“划”“勾”“点”“提”“粘”。
其中技法耐人寻味。“划”,刀面必贴于纸,直直地手臂一推,线便划出;“勾”,刀尖必着于纸,手指轻转,便勒出一弧;“点”,刀刃必点于纸,使余弃部分卡入刀中;提”,手腕急转,余弃部分便已随刀离去,且无毛糙;“粘”,胶必粘于纸,量少粘多,轻掀轻放。
掌握“五法”,成品必线条流畅,镂空均匀,优中佳品。以往年作品《皮影踢毽图》为例,你若观之,便觉如闲赏皮影戏:殷红帘纱上挂一副铜匾,中央嵌着黄灿的行草“戏皮影”三字。撩起帘纱下,台面上是两个皮影小儿在踢毽子。怎生好看?行当似一旦一生年少标致,行头似京剧锦衣光彩亮丽。一个着花布衣戴凤钗,一个穿着便衣绑蓝带;一个眉似柳眼如杏,一个眉颦蹙眼丹凤;一个笑盈盈身轻如燕,一个慌慌张张体笨如石。这边个花踢,那边个忙应。二人对赛耍个风雨不透,台下看戏急个大气不出。这幅作品被她刻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
这《皮影踢毽图》,足能显出她“江湖施氏五法”之高妙。但高人也有失手之时,那次,让她“无败”之名化为乌有。一年“江湖竞比”,她一路势不可挡,进入决赛。行云流水的“四步”剪刻后,她得意忘形,提起胶水就往纸上挤,不巧胶盖未拧紧,“啪”一摊胶,如饿虎扑食,直喷于作品上,前功尽弃。她怔住了,霎时间脸如泼了煮沸的开水般烫——“红纸变白泥”。慌张间她手一拂,胶水全粘袖上,作品纸也被她磨破。比赛结束后,三小时,她就折腾个破纸和黏糊的袖子。原本可得一等奖的作品,连入围都评不上。从此,她吸取教训,再不大意。
她,仅凭“江湖施氏五法”,可狂揽一片剪纸“江湖”。各派“功夫”欲与她争,也会败得一塌糊涂。
“她”便为我。拿手好戏,剪纸,仅为其一。
(指导老师:薛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