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飞江岸白 日落海门红
——诗歌里的飞云渡

    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四曰:“飞云渡,县南七里,安阳江津济处也。波流汹涌,横截南北,有飞云关,往来者必出于此。”昔日熙熙攘攘的飞云江渡口,已慢慢衰落了,这是历史的必然。作为当年浙闽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经过了多少旅人,又留下了多少可圈可点的诗作。

    陆舜,字符升,号吴州,江苏泰州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学道、举博学鸿儒科。某年于此过渡,已不可考,岁月却留下了他的《飞云渡》:“百尺飞云渡,晴飞满壑云。沧桑四时变,闽越一江分。海色阴还见,边声静不闻。莫言春汛早,庙算正殷勤。”庙算,原指朝廷对战事的谋划,此处指占卜吉凶,祈求神灵的护佑。此诗有所思,有所想,是难得的佳作。梁章钜,字闳中,号茝邻,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因其子梁恭辰署理温州知府,梁章钜也多次往返于东瓯:“客子行不息,大江流未央。浑浑夕照没,四面天容黄。横空一叶去,太波与低昂。北岸近可睎,东顾何茫茫。鱼龙海气腥,鹰隼风力强。大星掩洪耀,南入真堂堂。如何传者误,重碇翻危樯。孤忠会激发,青史当阐扬。愧非济川楫,临流相感伤。”(《飞云渡》)。他还可能是渡口留诗的职位最高官员。

    平阳的林景熙,宋淳熙七年(1271)进士,是南宋的诗坛名流。平阳和瑞安属隔壁,一生来往瑞安频繁,他的《飞云渡》经常印在瑞安一些画册上:“人烟荒县少,澹澹隔秋阴。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这位宋末的遗民诗人,借景抒情,这种淡淡的愁绪,是合乎心境的。

    有意思的是,有些没来过渡口的,也留了诗。如明朝的梁有誉,因为朋友任职,写了长诗《送同年刘朝宗之任瑞安》,其中有四句:“飞云渡口千家树,梅雨潭边百丈流。海气蒸人长似夏,山光依郭迥宜秋。”真不愧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对仗工整,体物入微,几无挑剔。可见,飞云渡在历史上是相当知名的。

    所以这个千年津渡,有时就成了送别的“灞桥”。曾任工部虞衡司郎中的皇甫汸,是明嘉靖八年 (1529) 的进士,他写了一首《发平阳王子追送飞云渡感泣而别因寄》:“相逢忽漫路岐临,相送停舟酒重斟。目引海云飞处尽,心随潮水渡时深。芳洲总惜人迟暮,花县那堪岁载阴。李白从来稀下泪,问君何事独沾襟。”读了不由令人落泪。另一首,是宋代平阳进士林亮功的《送友至飞云渡》:“五里风涛路,人烟隔岸洲。去帆欹绿水,别棹会中流。西岘钟声晓,东山塔影浮。何人有机事,惊起一沙鸥。”这个林亮功真是情深意切,令人敬重,送友人竟一路至渡口。

    自称章安郑敷荣的乐清诗人,可谓别出心裁。他的诗叫《岘山登眺》:“岘阁势崇隆,登临四望通。风来波浪急,雨过海门空。日落千山外,帆归一镜中。眼前无限趣,领略与谁同。”诗中的岘山,即西岘山,古时护城墙跨其上,山外可瞰飞云江,内卫县治,前昂后伏,为邑白虎山。他这诗即写渡口,又写飞云江,可谓一举两得。

    本地写渡口的就更多了。林亭,生卒不详,字性端,明弘治、正德年间瑞安丰湖里人,《飞云渡》:“泥涂新甃路何赊,十里长堤涌白沙。病涉无诗歌苦叶,候津有客倚仙槎。拍岸怒潮春雨后,隔江疏树夕阳斜。汤汤不用愁无限,南北于今总一家。”诗写得中规中矩,但欣喜多于愁苦。如再分类,有写晓渡的,有写晚渡的,如项傅梅、鲍作雨等人。如项傅梅《云江晓渡》:“鼓枻在舟中,渡头日未红。残星光若月,曙海气犹虹。岛树微难辨,乡村远望通。云江潮落后,天水色澄空。”这个项傅梅,一首还不过瘾,再写了一首《晓过飞云江》:“南郭侵星出,乘潮唤渡喧。江空风有影,天曙月收痕。浪静如行镜,云开见远村。茫茫东大海,霞气晕朝暾。”余永森,字庭树,号蓉谷,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他写的《晓渡云江》:“声飞泊泊暮江头,两岸云迷水色悠。山雨暗连城廓晚,风涛寒上海门秋。浪飞溅雪千层迭,沙嘴乘潮一线浮。安得御风同快马,横飞樯橹踏中流。”诗作色调沉郁苍茫,勾勒出一个雄浑、虚幻、壮阔、豪迈的意境,特别是后四句,就像一幅波涛汹涌的巨幅山水画。

    李缙云,清代诗人,他写的《晚过飞云渡》:“虽值蛟龙卧,奔流势自雄。云飞江岸白,日落海门红。小艇穿层浪,孤帆饱晚风。俄升琼岛月,光射水精宫。”这诗就像一幅精致的工笔画,渗透出一种悠远、广阔、空灵的意境,清悠而浪漫。当然好诗还有林齐鋐的《晚渡飞云侍文侯伯兄》:“一带斜阳动海澜,轻舟鼓棹晚风寒。鹡鸰原上芦花白,鸿雁洲前枫叶丹。倒尽清尊谈未倦,歌余高烛夜将残。小楼长枕邀余卧,凉月依依照曲阑。”在晚风吹拂中,诗人的心中往事历历。我尤其欣赏诗中的两联,色彩明丽,意境清远,情随景至,清芬有度。

    端木国瑚,字子彝,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青田人。他有一首《飞云江候渡》:“横阳潮信上,帆席候多时。江响秋风早,天寒晓日迟。三条官渡急,一刹佛竿危。待上龙山去,琴高访阿师。”这位周易专家,晚年定居瑞安,在诗中他急着过渡去访友人,我很奇怪,他是定居在飞云吗?不知他到隆山访的是哪位禅师!端木百禄,端木国瑚长子,道光己酉拔贡,他有一首《渡飞云江》诗:“一叶云江外,天青接海门。风追帆势猛,潮入市声喧。客梦烟中寺,鸠啼雨后村。孤行不得泊,愁绝易黄昏。”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连脾气都差不多,因潮急,不能靠岸,也是心急如焚。

    最有意思的是俞樾,作为孙锵鸣的好友,在瑞安,他一边留恋东海黄花鱼,一边想家:“瑞安学士最依依,夜雨留宾静掩扉。杯酒清淡偏有味,黄花鱼小墨鱼肥。” “飞云渡口水茫茫,历历风帆海外樯。江面乱流行十里,依稀风景似钱塘。”他“自福州还杭过瑞安”,不过半日,就给瑞安留了两首诗。

    瑞安还有诗僧。晓柔法师,字广和,俗姓杨,平阳县凤巢人,清时常宁寺和尚。常宁寺在今仙降街道,初建于唐咸通年间,现在改建为瑞安市农业技术学校,仅存二根石柱,甚惜。他有一首《晚过飞云江候渡》:“日落江亭晚,参商得未曾。萍波流不定,芦筏愧无能。月向空舟度,城悬隔水灯。参差愁里望,郁郁老僧膺。”就短短的候渡时光,心里还在想着参禅。释大川,号小默,光绪间天王寺和尚,有一首《江口待渡》:“日暮江头霁色开,行人欲济待潮回。落霞孤鹜齐飞处,无数归舟点点来。”尽管第三句似曾相识,但并不妨碍我们对诗意的理解,短短四句画出了一幅日落江头的兴旺景象,是飞云江的生活情景再现。另一首《渔妇卖鱼》,就更有生活气息了:“几多小艇蓼汀归,无数沙鸥水面飞。泛宅渔婆皆上岸,沿街叫卖鲫鱼肥。”可惜,这自古兴盛的渡口,自大桥通车后,就繁华不再了,但它丰厚的人文积淀,特别是古今诗文,却值得我们整理与保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最新闻
   第00006版:玉海楼
   第00007版:榕树谭
   第00008版:家周刊
云飞江岸白 日落海门红
童伯吹:矢志革命 死而后已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6 云飞江岸白 日落海门红 2021-1-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