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结硕果 奋进再起航
“四项坚持”谱写全域文明新华章
■记者 潘虹
2020年,我市深耕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夺得“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圆满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和“公筷公勺”全省试点工作,道德典型选树各级好人上榜总数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移风易俗“百村(社区)百宴”初具规模……文明之花开遍瑞城,谱写全域文明新华章。
2021年,步履不停。围绕“青春都市·幸福瑞安”发展导向,我市将继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志愿服务工作、道德风尚建设、基层文明创建等工作,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目标打好基础,高质量奔向文明城市建设新高地。
四个坚持,擦亮2020年文明高光
坚持统筹推进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去年11月,喜讯传来,我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自2017年成功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这个“国字号”金招牌后,我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
去年,我市坚持“真创、实创、持续创”的工作理念,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通过建立健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创建领导小组例会、市领导定期研究协调、三级督查、低位约谈、媒体曝光等八项工作机制,及时解决文明创建中的重点、难点、乱点问题。研究出台《瑞安市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考评办法》、《瑞安市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等常态化管理文件,对全市各乡镇街道及60余家市直部门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一季一考核一排名”,开展实地督查7200余人次,发布不文明行为曝光112期,查处纠正电动车不戴头盔等不文明行为20万余起,促成36000余个问题得到整改落实。
由市精神文明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市文明中心”)牵头,去年,我市谋划实施“全国文明城市百日攻坚”十大专项行动,铁腕开展全市环境卫生大会战,有效改善乱停车、环境脏乱差、占道经营等创建难点问题,并通过深化两项干部引领活动,118个部门、单位干部每月一次到社区开展文明创建网格化结对,190家单位认领45个路口每天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劝导活动,带动基层文明提升。
“最好的相聚,从公筷公勺开始。”无论是“网红专家”张文宏教授的视频倡议,还是700余位代表委员的代言,抑或是100余场的公筷公勺进机关、企业、校园等“八进”活动,都大大推进了我市“公筷行动”全省试点工作。同时,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十大文明好习惯”活动,聚焦素养抓提升,通过完善公益广告智慧化管理系统,对已建成的公益广告进行实时动态智能化维护管理,新建户外公益广告5000余处,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文明宣教氛围。
坚持最高标准
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工作
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个文明实践所,502个文明实践站,129个文明实践点,群众在哪里,文明建设就延伸到哪里。去年,市文明中心高标准谋划实施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同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建设,搭建文明实践三级架构。
55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434支小队、2100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去年,市文明中心建立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搭建“市级——乡镇(部门)——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完善“总队——分队——小队——特色志愿服务队”组织队伍,实现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同时,出台《瑞安市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开发瑞安市志愿服务管理独立操作页面,完善瑞安市志愿服务点单、派单、反馈等流程管理,对志愿服务进行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志愿合力彰显文明之光,去年我市累计有近10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长约37万小时。去年,我市通过围绕扶贫助困、社区服务、城市运行等8个领域内容,谋划提炼具有瑞安地域文化特色的“快乐鱼”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好习惯、随手做志愿”主题活动,推出“随手做志愿”好故事征集活动,在主流媒体上滚动宣传《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分队”等相关内容,将雷锋精神融入百姓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坚持向善向美
结出道德高地建设丰硕成果
陈氏“眼镜兄弟”的“战疫”故事,“习武哥”潘寿法火海救孩童事迹……去年,我市道德典型选树数据喜人。一年来评出瑞安市第七届道德模范10例和提名人员15例,入选中国好人2例、浙江好人4例、诚信浙江人2例(上榜人数并列全省第一)、温州好人20例,各级好人上榜总数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
成立“传承红色基因”少年宣讲团,推出30余期《爱我祖国 经典诵读》栏目,获近30万人次收听,开展第十届“春泥计划”暑期快乐营、“清明祭英烈”网上祭扫、“童心向党爱祖国,百米画卷绘祖国”向国旗敬礼、优秀童谣评选等10余项活动,未成年人活动丰富多彩,活动累计惠及20余万未成年人。
去年,市文明中心制定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责任分解表》,在未成年人测评中取得全省首批6个全国文明城市中游水平的佳绩。此外,未成年人活动阵地不断拓展,建成8个温州级优秀未成年人活动阵地,落实4个“春泥计划”示范点和28所学校少年宫的补助经费合计118万元,文明校园创建率达到100%,形成覆盖城乡的阵地体系,不断推动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持续优化。
坚持落细落小
绽放基层文明创建之花
1个全国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村、4个省级文明单位、1个温州文明镇、3个温州文明示范村、14个温州文明村、2个五星级幸福社区、2个四星级幸福社区……去年,我市“文明细胞”创建有序推进,成果丰硕。
2020年,我市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化。开展“婚礼怎么办”主题教育宣传活动,组织移风易俗大调查、大讨论、大宣传,三场“婚事俭办,幸福不减”主题网络沙龙获得近10万人次关注,推动“婚事从俭”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清明期间推出的“网上云祭扫”、公墓统一代祭祀等便民服务,实现“身后一件事”跨部门联办机制乡镇、街道全覆盖。
家宴中心“好做法”,养成酒宴“好习惯”。去年,我市加大“家宴中心”建设力度,三年累计建成100家(去年新建27家),“百村(社区)百宴”初具规模。此外,市文明中心还协同有关部门合力打造家宴中心“放心宴”、“科技宴”,通过完善农村家宴中心放心厨房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村家宴中心聚餐保险额度从500万元加码到1000万元,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运用5G+AI打造“智慧”厨房,以阳光操作、智慧监管引导家宴中心规范化运营。
四项深化
助推2021年文明高进
深化文明城市建设
2021年,市文明中心持续推动文明创建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目标打好基础。
以“一项规划”三年引领。出台《瑞安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未来三年的时间表、任务图,并出台《2021年瑞安市长效管理考评办法》等配套文件,持续抓好常态化、长效化创建。
以“一个载体”一抓到底。将“八美八化”工程一以贯之,不断引向深入,高标准推进美丽社区、美丽街路等建设,突出解决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及背街小巷“脏乱差”问题。
以“一张网络”全面造势。线上,在瑞安主流媒体上继续开设专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宣传;线下,完善《瑞安市户外公益广告管理办法(试行)》,健全户外公益广告统一刊播发布机制,督促各地各部门按要求全覆盖设置公益广告和文明宣传标语,同时结合智慧城管强化公益广告管理维护。
深化志愿服务工作
深化主题志愿活动。深化“随手做志愿”主题活动,持续开展“八个一”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全面助力扶贫助困、社区服务、城市运行、文化教育、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等8个重点领域工作。
打造瑞安特色的志愿文化。以建党100周年为主线,以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点为主阵地,深入开展贴近实际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瑞安地域特色的快乐鱼志愿服务文化。
建设志愿服务示范带。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核心,以国旗教育馆为起点,分别沿忠义街、滨江大道和瑞湖路,打造三条横穿瑞安城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带。
深化道德风尚建设
实施道德引领工程。常态化开展好各类道德典型挖掘选树工作,加强道德典型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引导,运用巡讲巡展等形式,宣传展示先进典型事迹,进一步健全完善对道德典型的礼遇关爱制度,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
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打响暑期快乐营和经典诵读栏目等品牌活动,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将学校少年宫、“春泥计划”示范点、文明校园等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成果有机结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深化基层文明创建
移风易俗工作再深化。以婚事新办为重点,积极推动开展户外婚礼基地建设,培育婚礼新风俗,以“日拱一卒”的态度推动移风易俗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家宴中心运行机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使农村家宴中心成为群众操办各类宴席的首选。
基层文明创建再突破。探索建立文明单位常态管理办法,创成一批温州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发挥行业主管单位在创建中的作用,着重做好非公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重点,抓好文明村联片打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