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宋状元木待问:为官清正有政声
状元木待问故里(今马屿镇崇仁村)
木待问像
位于温州蝉街的王木亭

    《瑞安市志》卷三十三《人物·人物传略·古代人物》载:木待问(1140—1212),字蕴之,号抱经居士。出生于崇仁里藤岙村(今马屿镇崇仁村),先世自五代晋时由闽徙瑞,5岁随父母迁居永嘉(今鹿城区)七枫巷。少年师事郑伯熊,南宋隆兴元年(1163)以省元应殿试,廷对第一。

    少年成名已超群

    马屿镇崇仁村,为木待问祖籍与幼年故居,遗址疑为现在崇仁村旗杆底附近一带的山脚下,当地还流传有木府被掩埋的民间传说。木待问从小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诗文俱佳且工于书法。

    他少年求学时,正是二程洛学在温州崛起的时期。木待问曾拜在温州大儒郑伯熊的门下,又师从福建长溪知名学者张叔振,颇受温州知州张九成以及州学教授史浩的青睐。

    在名师授业和指导下,木待问学业大进。王十朋称赞他“少年才气已超群,场屋能擒锦绣文”。

    宋洪迈编撰《夷坚丁志·李卫公庙》载,温州城东有李卫公庙,当地人去求梦,很是灵验。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京赶考的木待问也去李卫公庙求梦,他梦见自己穿着紫衫,独立于田间,见数千名读书人拥一棺木奔跑而去,但都回头看着他。

    第二天,木待问请同乡同学潘柽(北宋武状元潘文虎之子,为“永嘉四灵”诗派开创者)解梦。潘柽说:“君当魁天下。棺字从木从官,得官无疑,数千辈舁之,明皆出君下也。”第二年隆兴元年(1163),果然如潘柽所言,木待问应礼部试,为“省元”(第一名)。因为这年恰逢孝宗皇帝在守制,罢殿试,木待问以省元为状元及第,为瑞安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那时,永嘉儒风兴盛、英才辈出,木待问成为洪迈的女婿,同榜进士许及之则成了“三洪”中洪适的女婿,成就了一段儒林佳话。

    木待问中状元时年仅23岁,状元郎意气风发,正如王十朋笔下的“成赤壁之捷,年正类于周郎”,可谓年少得志。

    状元为官有政声

    据《瑞安市志》记载,木待问“为官有政声”。木待问知太平、宁国、婺州,在任仅一年半载,知福州不到两个月,似乎是南宋朝廷有意下放木待问,让他在地方任职作短期锻炼。他最为时人称道的政绩是绍熙四年(1193)知宁国府(今安徽省宣城),当时正值荒年,他能留心赈济之事,千方百计为群众着想,调剂粮食,救济灾民,深得人心。他为当地百姓办过许多好事,受到百姓称颂。

    他当太平知州时,一如既往地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他的上司、后来成为左丞相的周必大作有《回太平州木詹事待问启》给予很高的评价:“兹承均劳禁路,分镇当涂。民吏交欢,江山增重。”称赞木待问为“名高之士”,吏治清明,深得民心。

    温州谚语至今尚有“乾道二年发大水,水漫温州城门柱”,乾道二年(1166)的一场大水,将整个温州城都淹没了。《宋史》有:“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浮尸蔽川,存者十一”,(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龙朔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江滨胔骼尚七千余。”《宋会要辑稿》有“温州近被大风驾潮,淹死户口,推倒屋舍,失坏官物,其灾异常”的记载,这是典型的大风大雨大潮三碰头,给温州带来深重灾难。

    面对家乡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王十朋和木待问两位状元就联名向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并终获救灾物资以及减免税赋等政策,使得灾民渡过难关,乡人敬仰乡贤,筹集资金感恩建亭纪念。在四顾桥西侧,如今的温州府前街与五马街、禅街交叉口,建造一座“王木亭”。这在清代的《乾隆永嘉县志》《光绪永嘉县志》卷首舆图都有显示。可惜1919年一场大火,王木亭化为灰土。近年在五马街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中,王木亭再次回到了温州市民的视线中,屹立在禅街路口。

    木待问曾两度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礼部试,选举取士。庆元二年(1196)正月廿四,礼部侍郎木待问知贡举。嘉泰二年(1202)三月初一,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最后历焕章阁待制,一路当到了礼部尚书(从二品),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因劳累过度,于嘉定五年(1212)卒于任上。卒后朝廷赠他少师(从一品),谥“文简”,给予很高的荣誉。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国初已来,正三品方得谥,其他兼赠例不得谥。”《逸周书·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悯民惠礼曰文”,“壹德不懈曰简,平易不疵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文”字体现了儒家文治的最高理想和为官的最高要求。百官以谥“文”为荣,文武忠孝贞正等字都是上等的美谥。木待问卒后赐谥“文简”,可知并非薄德小人。

    他因政绩突出,为官清正,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均有嘉赏。旧时瑞安城区南堤木桥头、市心街、江溪坊额底村,也都建有“状元坊”,是为瑞安状元木待问、周坦而立。据《木氏宗谱》记载:“敕建坊表于郡城拱辰门内”,现已不存。1996年,董田木氏后裔在木文简祠前复建“宋木状元牌坊”。

    遏制投机钻营风

    木待问在任京官时,根据当时社会现实需要,多次上书朝廷察举贤能,任用贤良,并两度受命出任礼部主考官,为朝廷选拔人才。在他主试录取的考生中,有700余人得中进士,其中邹应龙与同邑的周坦、曹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周坦还高中状元,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南宋名臣。

    官著作郎时,目睹投机钻营之风盛行,他多次上疏要求革除弊政,遏制投机钻营之风,建议察举贤能,奏言“士大夫气节不立,唯祈陛下涵养作成,如奔走权门之习最坏气节,不可不改”。帝曰:“诚如卿言,当严明赏罚,使之惩戒。”于是连月下诏,遏止奔走权门之风,查察廉吏,戒除虚誉,风气大为好转。

    淳熙元年(1174)朝廷出现腐败现象,木待问极为不满。面对现实,木待问便离开朝廷操马行舟到全国各地了解衙门办事和百姓生活情况。回京那日,木待问得悉皇帝没有上朝不理朝政,在内院休息时,便想借机单独禀报实情。但正当他在太监陪同下进入皇上候宾室时,只见皇帝被数名女子簇拥着对酒当歌,不忌失态。回府后,连夜写上奏本劝告皇上,奏明民情及整治意见。后来被皇上采纳,立刻召木待问上朝,详细听取民情和官府作风所为。由于木待问的整治意见得到皇上的采纳,使得当时官风大正,百姓欢呼雀跃。对此,温州人为纪念木待问的丰功佳绩,便在他曾居住过的街坊口竖一块“状元牌坊”。南宋温州知州史宜之重建三十六坊,并在郡署前增设状元坊,以纪念状元木待问。现状元巷东起解放后巷,西至公安路,长181米,宽3.5米。街坊口的状元牌坊曾在这条巷口矗立了数百年,状元巷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状元坊更名状元巷至今。

    书法题字秘书省

    状元对于四书五经,自是烂熟于胸,同时还精于诗词歌赋,工于书法。宋室南渡,自建炎二年(1128)开进士科取士,至咸淳十年(1274),前后凡四十九榜,总取进士人数约为22300名。仅就49名状元而论,后世书名最高者,木待问也在其中。他多有书迹传世,大体代表了书法史上状元书家的典型。

    木待问一生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在京担任经筵侍讲。木待问长期与笔墨相处,写得一手好字,当年秘书省舍中一度有11处牌匾出自他的手笔。史载,当时秘书省(中央朝廷办公场所)内桥亭、群玉亭、茹芝馆、涤砚涧的牌匾上,题有“菊径”“迎曦”“采良”“茹芝”“延门”“绎志”等字,都是木待问所写,可见木待问的书法艺术十分了得,在翰墨高手如云的秘书省中,是获得一致认可的。历史上记载其“敏而为学”,长于诗文,工于书法,有诗文作品和书法《谦施帖》等传世。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木待问的《谦施帖》中一窥他的书法风采。

    木待问因为辅佐过太子,宋光宗给予高度评价,为他题写过“荣庆堂”等字,至今可见于潘山木氏大宗祠堂。

    (本文资料主要参考:余振棠主编《瑞安历史人物传略》,200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宋维远主编《瑞安市志》,2003年中华书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最新闻
   第00006版:榕树谭
   第00007版:玉海楼
   第00008版:最新闻
南宋状元木待问:为官清正有政声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7 南宋状元木待问:为官清正有政声 2021-3-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