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温州日报》3月29日报道,近日,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迎来188位补考生,他们是未参加及未通过2021年初中毕业生劳动与技术考核的初三学生。温州率先推行“初中毕业生劳动与技术考核办法”,把劳动技能测试列入初中升高中必考项目。笔者为之叫好。
劳动教育并不是新名词,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学校都开设劳动课,一周一天或一周半天劳动课,低年级至少有一节劳动课,学生需参加积肥、插秧、割稻、种植瓜果蔬菜等劳动。学校厕所、操场及周边环境全部由班级包干打扫,更别说教室了。当时每个学期还有一周农忙假,暑假初高中学生必须要参加“三夏”(夏收、夏种、夏粮入库)劳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眼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学生课业负担的加剧,劳动教育逐渐被社会、学校、家长所忽视,更多的是关注升学率。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甚至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学生在家不扫地、不洗碗、不洗衣服,家长包揽一切家务劳动。这样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实践知识的学生,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笔者认为,即使祖国富强了,家庭富裕了,辛勤劳动的美德决不能丢。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多次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是,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一至两项生活技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有的省市还规定,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等。这是劳动教育的“硬指标”。
劳动教育,并不是学校开设几节劳动课而已,要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树立学生劳动意识,实践意识。至少要让学生掌握几项劳动技能,并从劳动课程中学到并培养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吃苦耐劳、专注精神,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劳动是享受快乐和美好的源泉,是一大财富,能强身健体,能推动社会发展。学校开设劳动课,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知识,学会更多技能,在社会做更多力能所及的公益劳动,将来才能为国家、社会做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