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塘下西部山区的驮山社区,是一个革命老区。从驮山脚下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抵达中爿,透过高高低低的树丛,可见远处一幢醒目的红色房子,那便是陈卓如故居。90多年前,革命的脚步就是从这里踏出,将红色旗帜插遍山野,以星火燎原之势红遍浙南。
驮山是浙南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革命烈士陈卓如的家乡。1904年,陈卓如出生于驮山一户农民家庭,1924年考进省立温州第十师范。当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陈卓如满怀爱国激情,积极投身反军阀、反列强的爱国学生运动,并阅读《新潮》《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很快成为温州学运骨干。1925年春,他加入中国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是温州独立支部成员之一。
1927年初,陈卓如根据党指示返回驮山,组织农民协会,提出“打倒军阀贪官污吏,一切权力归农会”口号,先后建立驮山、沙渎等中共支部。在他的领导下,驮山处处红旗飘扬,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面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民的镇压和掠夺,陈卓如深切感受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迫切。1928年,陈卓如等人在驮山建立了浙南地区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驮山农民赤卫队。“当时,陈卓如不仅把自家楼房让出来作为活动场所,还变卖祖产,给赤卫队购置枪支,帮助其快速成长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农民武装。”驮山社区中爿经济合作社书记陈云杰说。瑞安各地的农民武装自此开端后,仅一年多时间,犹如星火燎原,一下子发展到3000多人。
1930年2月,中共省委派军事干部胡公冕、柴水香等,先后来浙南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3月9日,在楠溪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5月8日,瑞安红军游击队成立,任命陈卓如为队长。第二天,陈卓如带着所属500多名战士,前往永嘉枫林集中,被编入刚刚组建的红十三军独立第一团。从此,陈卓如成了浙南红军游击队的一名指战员,先后经历攻平阳、战瓯渠、夺李茅等多次战斗,与反动派展开斗争。不幸的是,1932年2月,陈卓如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时年仅28岁。
“现在这处故居,是2004年适逢陈卓如烈士百年诞辰,由原已严重破损、无人居住的陈家老宅改建成的。”陈云杰说。故居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内部陈列着陈卓如生平事迹介绍。每年都有群众慕名而来,怀着崇敬的心情站立在烈士遗像前,深深鞠躬,追念这位对党赤胆忠心、对人民无限热爱的瑞安英烈。
“在红军游击队当中,陈卓如的机智勇敢是出了名的。”日前,陈云杰对前来开展党日活动的党员们解说道。有一次陈卓如潜回驮山,被反动军警给盯上了,一路穷追不舍。幸亏他熟识家乡地形,发现山路边有老乡搁着的一担粪桶,地上还有一顶箬笠。他急中生智,戴上箬笠,挑起粪桶,返身就往山下走,与迎面上来的敌人擦肩而过。敌人非但没认出,反而连喊“臭、臭”,纷纷避开……等对方反应过来时,陈卓如早已远走高飞。
这些年来,陈卓如的热血革命事迹被编成民谣、书册广为传扬,其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后辈。据悉,我市相关部门计划对陈卓如故居进行新一轮改造提升,将这一颗“红色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