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苏盈盈 通讯员 周颖)“绳索已绑好,起吊,下落……”4月27日,我市北麂海域一艘货运大船上的起吊设备举起、移动、缓缓落下,5分钟后,成功将最后一个人工鱼礁投放至指定海域。这标志着北麂海洋牧场项目一期工程600个人工鱼礁完成投放,我市斥资1374万元打造的鱼儿“水下豪宅”正式建成。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建设海洋牧场旨在恢复与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我市北麂海洋牧场工程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该工程位于北麂大明甫岛西侧海域,面积1.32平方千米,由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去年11月底启动人工鱼礁预制工作,今年4月1日开始向指定海域分批投放人工鱼礁。
据介绍,北麂海洋牧场一期工程投放1号框型礁(3米×3米×3米)450个,共计12150立方米,2号框型礁(3米×3米×4米)150个,共计5400立方米。礁区由5个鱼礁群组成,鱼礁群呈梅花型排列,鱼礁单体及单位鱼礁的布置均将自身最大的迎流面垂直于水流方向,使礁区内最大限度形成紊流。礁群布置方向与流矢方向基本平行,范围为830米×1588米矩形区域,并在海洋牧场4个角点设置警示装置。
“根据设计图纸,我们要把600个人工鱼礁投放到5个点位上,每个点位投放120个,其中1号框型礁90个,2号框型礁30个。”北麂海洋牧场一期工程项目经理袁凯介绍,他们需要使用大型轮船将陆地上预制好的人工鱼礁装船,通过GPS定位技术运送至指定海域开展投放作业,一般一次运送60个人工鱼礁,由于海洋作业受风浪影响大,一般两三天投放一次。
“和陆地上的新建构筑物一样,我们也要对‘水下豪宅’进行验收,以确保工程质量。”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渔港管理科科长吴存献说,在人工鱼礁投放前,该局已通过多波束全覆盖地形测量和侧扫声呐对投放海域进行全面扫测,完成投放后将再安排一次扫测,查看人工鱼礁的投放位置是否规范、准确。
海洋牧场就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在水下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地海上放养。“目前增殖放流项目已在招投标中,今后将投入200万元在北麂海洋牧场一期工程海域开展放流工作,主要投放恋礁鱼类、贝类。”吴存献说,此次投放的人工鱼礁已为海底生物重建了一处栖息地,下一步将通过增殖放流来修复和改善已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营造适宜生物生长、栖息、索饵以及产卵的栖息场所,维持北麂海域生态系统稳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