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财富榜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热门App都抢着借钱给你?

    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点张优惠券,就会跳转到授信贷款页面……很多人发现,当下各种热门的App,从外卖到出行,从视频到办公,尽管功能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都能贷款。

    和传统贷款渠道相比,这类基于App的贷款往往宣称“门槛低、审核简单、放款快”,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而实际年化利率甚至超过20%。App抢着借钱给你的背后,一方面容易出现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诱导年轻人超前消费、过度借贷的风险。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花式“求借钱”,背后套路多

    稍微观察就可以发现,各类App自营或推广的放贷服务,普遍宣传其贷款具有门槛低、利率低、放款快等特点,诱导用户注册使用,但在实际借款时,却又换了副模样。

    快速放款的代价是大量索取个人信息。据悉,提供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中,“极速放款”“最快5分钟放款”等推广用语非常普遍。一款旅游类App的客服人员表示,最快审核只要10到15分钟,就可以将钱打到用户所绑定的银行卡中。多数开通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需要读取用户通讯录,并需要一直读取用户位置信息。类似的条款包括“平台将收集您的通讯录/和您的亲戚朋友及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当贷款逾期时,平台有权向合作单位,以及您的亲戚朋友、联系人披露您的违约信息(含贷款逾期信息)”。

    以“送礼品”“送会员”等小恩小惠,诱导用户贷款。某视频类App宣称,只要使用其贷款业务,就送一个月视频VIP会员,如果借到一定额度“使用达标”,还额外赠送12个月会员资格。另一款短视频App宣称,答题即可领取最高80元红包,但该红包只能在还款时使用。还有某旅游App宣称,“提钱去启程”“最高可借20万元”。

    看似一天几毛钱,实则年化利率突破20%。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强调,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

    但在实际经营中,很多App依然使用“千元利息低至XX”等“障眼法”进行推广。比如金山金融App宣称“千元利息低至2毛”,记者通过其借款1000元,约定十二期还款。系统显示,每期要还100.46元,以此计算,年化利率达到20.55%。

    监管要跟上,理性消费观要树立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巨大。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发力消费金融。

    “可以看到,这些提供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主要瞄准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收入有限,贷款意愿和需求相对较高。此外,由于贷款业务利润率可观,为其引流也成为很多App流量变现的手段。”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从宏观层面看,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基于小贷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以联合贷款模式获得客户和资产,一方面以资产证券化形式拆入外部资金,“小马拉大车”导致杠杆倍数快速放大,系统性风险集聚。

    从微观层面看,部分消费信贷产品偏离消费属性、多头授信也较为普遍,部分信贷资金甚至违规流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对贷款用途和流向的有效监控成为“老大难”问题。

    针对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监管措施已陆续出台或正在酝酿中。如2020年年底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强调,主要作为资金提供方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主要作为信息提供方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故意向合作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不得引导借款人过度负债或多头借贷等。

    黄大智认为,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倡导行业自律,引导相关平台践行责任信贷理念,避免消费者过度负债。                  (据《新华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4版:云江潮
“二师兄”身价降幅超20%
我市8个项目
入选省重点建设计划
为什么热门App都抢着借钱给你?
瑞安日报 财富榜 00003 为什么热门App都抢着借钱给你? 2021-5-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