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桥,鸭惊舟过争趋岸
■林新荣
(陈国浩/画)

    作为浙南著名的水乡,过去的飞云有大大小小桥梁一百余座,孙桥的栏杆桥是其中的佼佼者。

    春暖花开的假期,我专程去探访孙桥的栏杆桥。所谓的栏杆桥,即桥梁两边各设坐栏和靠背。这是一座南宋古桥,桥的周边散布着几个河埠头,有的还用水泥建了洗衣板,一幅居家模样。桥头系着一条小木船,围着青石栏杆的河岸,显得整洁,栏杆内虽然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二层房屋,却也错落有致。桥的南部,竖着两块石碑,细看文字,却极为模糊,抄录如下:“孙桥栏杆桥,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为五孔梁式石桥,南北跨架,长22.4米,宽3.1米。桥墩各缝并列五根方柱,上端用帽梁石牵固。中孔外侧刻‘时绍兴十六年岁次丙寅七月丙申朔初四日辛未建’题记。保护范围:整座栏杆桥建设控制地带:四周离桥各40米。”这是一块瑞安市政府于1988年所立的石碑。

    我问住在桥头的阿文公,到这里的人多吗?阿文公说,没有过去多了,但乘凉闲聊的人还是不少。说话间,屋里冲出两个小孩,蹬蹬蹬跑过桥去。迈步过桥,我在石凳上坐了下来,下午的阳光暖暖的,让人昏昏欲睡。记得诗人谢逸有一首《千秋岁》词:“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说的和此刻正相似。桥东的一棵楝树长满了果实,正在鸟声里摇曳着,有别样风情。

    过桥,就是宝积寺。这是一座千年寺院。清嘉庆《瑞安县志》载:“宝积寺,在荪桥,唐干符五年(878)建,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赐额,元至正毁,复建。”据阿文公说,新中国成立后曾驻过乡公所,办过学校,现在重修为寺院。

    南戏鼻祖高则诚曾到过此寺,并留下《游宝积寺》一诗:“夏日如焚渴思烦,登临极目觉心宽。半窗宿雨炎歊散,八面清风枕簟寒。逆旅往来休树下,纤歌远近彻云端。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歊,作热气解。枕簟,即枕席。高则诚家离此地大约2公里。一趟游历,竟让诗人写出了名句“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这既是寺院幸,也是诗人之幸。

    留诗的还有,蔡其锷,字蓉波,又字佩璇,为道光间生员,名医。他有一首《舟行抵宝积寺》:“一棹飘然拟看花,所思不见夕阳斜。鸭惊舟过争趋岸,牛脱犁行渐近家。几处结庐依水竹,有人拄杖话桑麻。停桡欲借禅房宿,小犬当门吠客哗。”在诗中,宝积寺一幅世外桃源的生机模样。另一首《宿宝积寺》:“天迥霜严月满塍,荒鸡寒柝野讴膺。二三里去还乡路,廿五年前旧识僧。回忆流光如逝水,那堪生计尚青灯。一声磬彻云堂冷,似欲招予悟上乘。”他不仅游了,还留宿于此。从诗中看,前后竟相隔了25年,还好,昔年的“旧识僧”还在。两次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诗里侧面写出了二人久别相逢的意外欢喜。

    孙桥村,全村有650户,人口不到两千,却有三座千年古寺。据乾隆《瑞安县志》载:“净土寺,在南社乡荪桥,宋宣和间(1119—1125)建塔立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僧并宝积寺,后仍复。”寺在村东。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岁贡曾炳奎,有《净土寺》一首:“路自山椒入,逶迤到释扉。斗然一峰立,寥阔四山围。宝鼎檀烟袅,琉璃佛火辉。钟声犹未息,暮霭转霏微。”诗人从植满山椒的田园,转入此间,蓦然见一峰如斗,四周平阔,钟声清扬,诗人的心显然是喜悦的。

    邑廪膳生鲍作瑞,字瑞璇,号璞堂,清朝人。著有《草堂管窥》《璞堂诗稿》等。他的《净土寺》云:“雨余幽壑孤云懒,风动疏林一鸟鸣。此地俗尘原不到,在山泉水自然清。”诗人托物言志,身心清净,是在净土寺得到顿悟吗?可惜历史没有留下方丈的法号。

    惋惜的是,另一座始建于宋熙宁元年的锦云寺,已经划入邻村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聚焦点
   第00006版:财富榜
   第00007版:玉海楼
   第00008版:云江潮
孙桥,鸭惊舟过争趋岸
瑞安一日
刷白
以笔聚力 逐梦前行
爸爸的呼噜声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8 孙桥,鸭惊舟过争趋岸 2021-5-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