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笔者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一个颇有哲理的故事:一位哲学家用了几年时间培养了几个弟子。毕业前,他把弟子们带到田野上最后一课。哲学家问:“这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在不用任何化学除草剂的情况下,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有的说用铁锹铲,有的说用火烧死,有的说撒石灰灭掉……等弟子们把话说完,哲学家让大家回去按自己的方法各除去一片杂草,一年之后再来相聚。一年之后,弟子们纷纷前来,发现原来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反而变成了一片长满稻谷的庄稼地。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彻底明白了老师的苦心教诲:在土地上种上庄稼才是彻底除掉杂草的最好办法。
由此,笔者想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生活的空间不是真空地带,他们认识世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健康的书刊、网络上的暴力黄色内容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些东西像杂草一样,不可能只靠蛮力手段彻底清除。要使孩子心灵免受“杂草丛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心田上种上庄稼。例如,积极引导孩子多读健康向上的名著等,用文学魅力来教导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自己良好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大自然是无字的教科书,学校和家长要领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看看大自然,积极引导孩子热爱家园,陶冶情感。一旦孩子形成了高尚的品格、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自然就对不良嗜好和习惯产生免疫力。
一块地,不种庄稼,就会杂草丛生;一个孩子的心田不种“庄稼”,就会滋生不良的坏习惯,甚至会误入歧途。孩子的心田是一片丰沃的“土地”,社会、家长和学校要及时地种上“庄稼”,才能避免荒芜,收获丰硕的果实。要想让灵魂无纷扰,那就用美德去占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