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9日,毛泽东一则1300多字的长篇批语(“五九批示”)教育,影响了瑞安一代又一代党员领导干部。尽管58年过去,世事变迁,但“五九”精神依旧在瑞城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成为我市共产党员的一笔精神财富。
“五九批示”是什么,有什么内涵?今天,让我们走进隆山公园五九亭,了解“五九批示”背后的故事。
来到隆山公园的五九亭,亭前竖立着一对陶瓷华表灯柱,亭正面檐横额刻写“五九亭”,背面檐横额刻写“高瞻远瞩”。亭的中央竖有一块汉白玉石碑,正面刻有毛泽东“五九批示”。
时任隆山公社党委书记的老干部董象荣,是“五九批示”的亲历者。据他回忆,1962年春,为了充分调动公社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尽快把粮食生产搞上去,他曾陪同时任县委书记季殿凯先后四次到隆山公社调研。季殿凯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大队(村)干部,多吃多占多误工,严重脱离生产,脱离群众。
“主要是有的大队干部没有参加劳动,却也能得到很高的误工补贴工分,增加了社员的负担。”董象荣说,有个别大队干部被社员称为“白脚肚”“老爷”,就是对“香烟抽抽、街上溜溜”作风干部的讽刺称呼。
针对这个问题,季殿凯“对症下药”,如发动群众审核大队干部的误工情况,清退不合理补贴;精简领取固定补贴的干部;力争少开会、少误工,使干部下田间,多深入生产队做实际工作等。
“一系列改进措施实施后,收到良好效果,干群关系改善,粮食产量也提上去了。当年,公社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各生产队还储备上万斤余粮。隆山公社经验也因此被媒体宣传推广。”董象荣感慨。
1963年4月,中共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季殿凯将《隆山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参加劳动加强生产队领导》的调查材料上报省委,并在党代表大会上作专题发言。之后,省委将包括瑞安县隆山公社在内的《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呈报给在杭州视察工作的毛泽东。
毛泽东看了这些材料后,作了1300多字的长篇批示,其中特别提出:“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使我们的党进一步成为更加光荣、更加伟大、更加正确的党,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的好干部。”
5月9日,中央以文件的形式,向全国全党传达了毛泽东的这个批示,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受群众拥护的好干部。这就是著名的“五九批示”。
批示下达后,在瑞安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极大鼓舞。为落实批示精神,瑞安县委立即开展两项工作:一是改革干部体制,开展公社干部不脱产试验;二是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干部参加集体劳动制度。于是,全县各战线、各级党政干部纷纷下到田头、车间、海岛等地参加生产劳动,融入群众。群众的生产热情高涨,全公社的水稻年年高产丰收。
1992年6月,经瑞安市委、市政府批准,在隆山公园里建造了“五九亭”,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时时刻刻提醒广大干部秉持“五九批示”精神,抵制和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新时代赋予‘五九批示’精神更多新元素,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发扬好‘五九批示’精神,做求真务实、心系百姓,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干部。”安阳街道隆山社区党支部书记章娴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