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芝(1906—1930),陶山桐溪村人,出身贫苦,性格刚强。1926年,与邻居好友金缄三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开展农民运动。受组织指派,打入地主民团内部,收缴枪支,组建农民武装,任北区红军游击队副队长。1930年6月,当选为浙南特委委员,率部入编红十三军,参加过攻缙云、克瓯渠、打玉壶等多次战斗。后因叛徒告密,在桐岭太平山分水城被敌人包围,力战不止,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深入虎穴
1928年盛夏的一天,永嘉庵下大地主潘娒的家中,来了一位身高马大的青年汉子,自称是佃户,名叫“王阿一”,特来投奔潘老爷,想留在他家当长工。
潘娒财大气粗,是闻名上、下河乡的一霸,拥有良田上千亩,房屋几十间,还是当地民团的头子,家中自备枪支弹药,专与农会作对。他见这个“王阿一”长像不俗,且身强体壮,孔武有力,心里甚是喜欢,便将他留了下来。小伙子勤快机灵,还会武功,很快就博得潘娒的信任,让他当了“长工头”,还为其配备了长枪与短枪各一支。
其实这个“王阿一”的真名叫杨德芝,陶山桐溪村人,是瑞安早期中共党员。不久前,因永、瑞、平三县农民联合暴动失败,他的身份暴露,为躲避敌人抓捕,受党组织指派,干脆改名换姓,深入虎穴,打入潘娒家的民团内部,好里应外合,伺机收缴他们的枪支。
杨德芝出身贫苦,11岁时死了父亲,作为家中长子,从小就挑起家庭重担,样样农活都拿得起。他与邻居金缄三是好朋友,金大哥年长他几岁,读过书,见多识广,杨德芝受其影响,开始懂得革命道理,两人一文一武,志同道合,于1926年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开展农民运动,深受群众拥护。
1928年初,中共瑞安县委书记林去病来到北区,在桐浦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工作,金缄三、张贤也都在这个小学任教,使桐浦小学变成瑞安地下党的一个重要联络点。桐溪邻近桐浦,杨德芝终日奔忙,配合他们的工作,在北区发展党组织,创建农民协会,开展灾年粮食平粜和闹荒抗租斗争。
为了对付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北区农会也相继成立了农民武装赤卫队。有一次,林去病路过高岭地方时,被一伙埋伏在根溪宫的民团青帮暴徒绑架,情况十分危急。杨德芝接到报告后,立即召集数百名农会和赤卫队成员,手持刀枪器械,一路呼啸着追赶过去,敌人见势头不对,赶紧放人逃命,终使林去病平安脱险。
杨德芝潜伏到潘家后,故意装做巴结卖力的样子,尽量与主人拉近关系。潘娒见他有胆有识,将其视作心腹,还许诺赠他12亩田和1间房屋,让他把家属接过来长期居住。杨德芝假作犹豫,尚未答应。不过,有了与潘娒的这层特殊关系,他可以自由出入潘家,并与中共永嘉县委委员李振声取得了联系。
杨德芝暗中配合永嘉党组织,共同打击当地的土豪劣绅。当时,占下村有个为虎作伥的恶棍叫瑞南,自恃有武功在身,专门欺压贫苦农民,乡亲们对他恨之入骨。杨德芝决定为民除害,将他诱骗出来后,拉到永丰山上秘密处决了。还有潘家的总管志和,仗着自己是潘娒的表弟,狐假虎威,任意欺压村民。杨德芝在当地革命群众配合下,设计缴了他的枪支,使得他老实了许多,再也不敢像过去那样耀武扬威,胡作非为了。
就在杨德芝藏身虎穴、逐渐立稳脚跟、准备里应外合,大干一场之际。家住桐岭的地下党员郑文治被捕,敌人从他家搜出一箱文件,里边有杨德芝化名潜入潘娒家的档案,“王阿一”的真实身份暴露了。幸亏在敌人抓捕行动之前,杨德芝已得知风声,当夜携枪逃离了潘娒家。
斗智斗勇
金缄三见杨德芝平安归来,兴奋地说:“你来得正是时候,县委已作出决定,要扩大农民武装赤卫队,你身上的担子不轻啊!现在最缺的就是武器装备,不知你有什么想法?”杨德芝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我没暴露,完全可以劫了潘娒民团的枪支,现在人家有了防备,就不好动手了,看来得另想方法。”
两人计议了一阵子,就去找王国桢、张志玉、张余来等人,共同确定一条智取枪械的妙计:由金缄三仿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的大印,编造一道要各地协助“剿匪”的公文。第二天,杨德芝等人化装成国民党便衣队,一路招摇地向陶山而去。为首的那位“官员”,戴着墨镜,身穿长袍,手持拐杖,显得派头十足。他们经过下社村时,假装外地人不识路,直闯保长家中,掏出“公文”,命令他带路。保长不敢怠慢,将一行人带进陶山警察所,向所长出示“公文”后,要求暂借枪支“剿匪”。警察信以为真,交出了全所18支长、短枪。杨德芝他们大智大勇,不费一枪一弹,就白得了这么多的武器,个个都乐得笑弯了腰。
1930年1月,党中央派来的巡视员金贯真,在瑞安肇平垟主持召开了中共永嘉中心县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决定建立红军,开展武装斗争。会后,举办了浙南军事干部训练班,杨德芝参加了培训,并当选为瑞安县委委员。
组建红军急需枪支弹药,这一回杨德芝把目标对准了潘娒的民团。亲率北区赤卫队,深夜闯入潘家大院,一下子就缴来了10多支枪。5月6日,部分北区赤卫队在桐溪宣布改编为红军游击队,由张余来任队长,杨德芝任副队长。
浙南红十三军成立后,决定攻打瑞安和平阳县城。5月15日,雷高升所率红一团主力进入瑞安境内。22日,在张余来、杨德芝的瑞安北区游击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陶山警察所,缴获了那里的全部武器。第二天,红军和游击队在碧山桐田小学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瑞安县苏维埃政府。本来部队准备先攻打瑞安的,临时情况有变,便改为进攻平阳县城。
5月24日清晨,杨德芝率队配合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县城,战斗激烈,县城曾一度被攻下。但敌人很快就反扑过来,由于不熟悉城内环境,部队伤亡很大,坚持到下午15时,只得先行撤出。这次战斗,杨德芝率领的北区农民游击队,牺牲了许多同志。他与张余来撤退后,便转移至永瑞交界的山区开展游击活动。
6月初,王国桢受党中央指派回浙南重建特委。在瑞安渔潭中村召开的浙南第一次党代会上,杨德芝当选为特委。7月16日,浙南特委在瑞安陶山举行反对军阀战争和拥护苏维埃大会,几支红军游击队奉命担任保卫工作。会议快结束时,闻报敌人分路来袭,红军与游击队分头狙击。杨德芝率部抢占了茶坑山,用土炮猛轰山下,浙保四团的一个连队被阻挡在那儿,始终不敢贸然进攻,两方一直僵持到天黑,敌人才向瑞安方向退却。
此后,杨德芝奉命和陈卓如一起,带领游击队到沙门山福泉寺与柴水香会合,在那儿进行短期的思想培训和组织整顿后,开赴永嘉楠溪红十三军总部。8月30日,红十三军进攻缙云县城,杨德芝率部占领城外山头制高点,掩护兄弟部队攻城。进城后,他宣布红军部队纪律,不许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当天部队集中检查时,发现有战士拿了老百姓家的火腿,当即责令他交还并作检讨。由于他率领的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曾多次受到红军首长柴水香和雷高升的表扬。
在缙云城中驻守4天后,红十三军主动撤离。9月9日,杨德芝率部向永嘉的瓯渠镇发起攻击。瓯渠筑有城墙 ,驻守着保安队一个连和地主民团武装,易守难攻。红军部队从上午战斗到下午,还是难以突进。杨德芝察看了四周地形,顿时有了主意。他挑选10多名身手矫健的战士,身带短枪,翻过险峻后山,纵火烧着了山下砺灰棚厂,居高临下,发动进攻。保安队腹背受敌,军心动摇,终被正面的红军主力击溃。攻下永嘉重镇瓯渠后,温州的反动当局大为震惊,慌忙宣布全城紧急戒严。
力战牺牲
红军的武装斗争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省保安团调集重兵,在当地反动民团的配合下,疯狂地进行“清剿”行动,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不久,柴水香因患病在上董疗养时,被叛徒出卖遭杀害,使红十三军失去了一个重要领导人。
1930年10月上旬,杨德芝奉红十三军代理军长雷高升命令,率所部400余人,转移至瑞安高楼大京,受到了当地革命群众的欢迎。队伍休整两天后,正准备按原定计划开往玉壶。不料,有当地土豪劣绅向当局密报,保安队随之尾追而来。这时,侦察员发现玉壶那边也有敌军在活动。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杨德芝当机立断,决定掉头杀他个回马枪。经过一场血战,终于甩掉保安队的追剿,朝青田方向转移。
没想到,部队经过方山时,又遭到敌人包围。危急关头,杨德芝奋不顾身,冒着枪林弹雨,率先发动冲锋,突围而出。就这样成天连续作战,多次冲杀,队伍被打散,战士伤亡很大。最后,退至永瑞交界的野猪窝时,只剩下100多号人了。杨德芝下令让队伍在此隐蔽,暂作休整。
这时,部队缺粮断炊,武器弹药严重不足,加之与外界失去联系,正陷入极度困境之中。为了解家乡那边情况,杨德芝派胞弟德清回去探听消息。德清回桐溪一看,他家的房屋全被敌人烧光了,他想接头的周庄新、郑文治两人,也已叛变投敌。不过,周、郑两人得知德清回村后,便找他解释说,自己是被逼无奈,假投降骗敌人的。还说杨队长之前有钱交付他俩购置枪支,现已购得7支短枪,就藏在水碓那边的楼屋下,让他去把杨德芝本人叫过来,好当面交结清楚。
德清回去跟杨德芝一说,兄弟俩都怀疑其中有诈。但杨德芝痛恨叛徒,很想弄清楚他俩是否真的投敌,同时,也想得到那7支短枪,决定冒一次险,亲自去处置此事,便与对方约定在太平山岭头碰面,好将计就计,乘机干掉叛徒,拿回枪支。
10月30日夜晚,他与德清还有陈保昌3人来到桐岭,为了防止对方设圈套,他们没有直接去太平山岭头,而是到分水城先行打探动静。两个叛徒果然带保安队上太平山设伏,结果等到午夜时分,也没见一个人影。他们下山后,也转悠到了分水城,发现了杨德芝3人的行踪,便将住所包围起来。
发现敌情后,杨德芝与陈保昌分守正门和边门,让德清先赶紧从后面逃走。两人连连向敌人开枪,使其不敢靠近。德清趁着天黑与混乱,终于逾墙逃脱,但杨德芝和陈保昌陷入重围之中。
敌人见他们不肯出来投降,就放火烧房子,屋内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陈保昌被烟熏倒在地。这时,杨德芝子弹也打光了,他自知不能脱身,就猛地推开房门,举枪冲向敌群,在一片火光中挺身大叫:“来吧,来吧,都朝我开枪啊!”结果身中数弹,仆倒在地。陈保昌也同时殉难。残暴成性的敌人,为泄愤报复,竟割下杨德芝的头颅,挖去了他的心肝。
杨德芝是浙南红军时代的英勇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震撼云江的英雄壮歌。
(本文资料图片由何光明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