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蒙蒙 记者 吴戌慧)你买“盲盒”了吗?有没有抽中隐藏款?如今,“盲盒经济”成为年轻人之间交流的高频词,带动了新的消费热潮。但盲盒销售中仍存在不少消费陷阱,亟需消费者对此提高警惕。
近日,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塘下分会(以下简称市消保委塘下分会)在一个星期内连续接到90多起关于盲盒的消费投诉,其中最大的一起消费金额最高达9万元,总涉案金额近20万元。
据了解,举报内容多为无法联系客服、未按规定时间发货、销售平台涉嫌欺诈等。此联合举报引起了该分会的高度重视,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涉案公司所登记的经营地址开展调查工作。经调查发现,部分消费者购买的为预售款盲盒,因此商家并未立即发货,无法联系客服是由于近期该商家微信盲盒小程序被投诉过多遭关闭,并未存在“故意失联”情形。
经协调,该公司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以满足消费者诉求。据悉,目前,90余起投诉中,已办理退款服务近10件,发货盲盒70余件,涉及款项10余万元,基本满足了诉者意愿。同时,调解室工作人员对商家进行了约谈,告诫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合法合规,保障消费者各项权益。
市消保委塘下分会温馨提示,“盲盒经济”已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纳入十大不良营销手法之一,这种营销方式利用人的猎奇心态和赌徒心理,用不断推出新款、限量款、隐藏款等方式持续吸引消费者购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广告宣传进行选购,且大部分盲盒没有标明隐藏款的抽奖概率,即使标明了也很难验证,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等权益难以保障。在现今相关规定未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赌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