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心如
基因里自带着温州人的精明头脑和勇于创新、敢打敢拼的精神,同时积极学习德国人的严谨、冷静和内敛,在德国生活了26年的郑旭涵,结合了“两者”的特点,目前从事中德进出口贸易的他,不仅在德国站稳了脚跟,其产品更是销售到欧洲各地。
回首过往,郑旭涵非常感慨祖国为在外华侨华人铸就的强大后盾:“无论事业如何成功,无论身处何地,永远都保持着一颗中国心。”
因为喜爱广交好友,2015年郑旭涵购买了自己当时所在的办公大楼,此后,在德的华侨商友们频繁地在他的办公点聚会、协商事务等。
大家聊起,老一辈的在德华侨华人多以餐饮业为主,团体也多以同乡会的形式为主。时移世易,如今在德华侨华人的从业种类变多,年轻人也多了起来。大家开始商讨成立商会。因为郑旭涵在德国侨界的声誉良好,2017年3月,德国侨界同胞创立了德国浙江总商会。以商会友、以友协商,会员们人人都是主人,郑旭涵被选举为德国浙江总商会首届会长。商会把广大在德华侨华人紧密团结在一起,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帮互助。
“我们在外的华侨,有了一个共同的组织之后,就有了维系祖国和在外华侨之间的纽带。”他说。商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爱心接力活动,救助困难侨胞、向浙江省台风灾区捐款、资助家庭困难的山区学生等。
2020年年初国内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郑旭涵第一时间组织商会会员,送去急需的防护物资和资金。国内疫情形势趋稳后,疫情肆虐欧洲,商会协同中国各部门和机构,又将抗疫物资从中国运到德国,捐赠给华侨华人同胞,共计1000余个侨胞家庭受益。
“我的祖国从百废待兴到百业昌盛,生活在海外,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从事何种职业,永远都保持着一颗中国心。祖国的发展时时刻刻与我们息息相关,华侨华人应该与时俱进,展现这个群体新的形象与面貌,身体力行地向住在国讲好中国的新故事。”郑旭涵感慨地说,“离家越久,越想家;离国越远,越爱国!”
人物名片
郑旭涵,男,1974年8月出生于瑞安湖岭,旅居德国26年,从事中德进出口贸易,德国浙江总商会会长。
敢想敢拼,瑞安小伙闯荡西欧
上世纪90年代,20出头的郑旭涵离开瑞安湖岭,来到德国,与母亲团聚。和大多数在德国的中国人一样,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餐馆打工。“我稍微幸运一些,当时我母亲和一些亲戚已经在德国开了餐馆,我有条件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德语。”郑旭涵说。
因为积极学好当地语言,郑旭涵很快就交到了德国朋友。2000年的一天,一位德国朋友焦急地找到他:“郑,我急需一批货物,听说你们中国有,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
郑旭涵立刻与国内的亲友联系,很快在瑞安商城找到了这批货物。“当时的通讯还没有如今这么便捷,国内的亲友通过E-mail发来图片,我拿给德国朋友看,他看了一眼就说可以。我随便报了个价,他立马就同意了。”郑旭涵说。
但是,如何把货物从瑞安运到德国令他头疼。多方打听之后,他“搭”上了朋友运往法国的货柜“顺风车”——先将这批货物从中国运到法国,然后自己驾车到法国取货。“看到中国的这批货,德国朋友不停夸赞。”他说,中国制造得到了德国人的肯定,内心十分骄傲。
初尝甜果,勇当第一个“吃蟹”人
有了这次经历之后,郑旭涵开始反思,为什么德国鲜有中国人做贸易?在德的中国华侨人数当时并不多,很多老一辈的旅德华侨均以好上手的餐饮业为主,再加上德国人谨慎的特质,不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
于是,这个敢打敢拼的年轻人,决定开始自己的进出口贸易创业之路。
说干就干,他回国,来到浙江义乌小商品城,“那里是中国小商品之都,而且物美价廉。”郑旭涵说,初来乍到的他,一下子就豪横地进了整个货柜的小商品,潇洒地回了德国。结果,一大堆麻烦事正在德国等着他。
赚第一桶金的时候,郑旭涵是个“代购”,货到立马有买家接手,而这次,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回到德国,货物如何清关、怎样仓储、怎么销售……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他措手不及,但并没有被这些难题吓退。
他首先奔走各方完成了清关,同时寻找一个较大的仓库堆放货物。最后只剩下一个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如何销售?郑旭涵耐心地将商品逐一拍好照片,找到广告公司,做好广告画册,沿着商业街,一家家地分发宣传。
就这样,郑旭涵成为最早一批在德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华人之一,为带动当地华侨华人在德创业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其创办的中德贸易有限公司每年从中国进口货物总值近亿元,产品范围广,以德国科隆市为中心,销售足迹遍布欧洲各国,北至挪威芬兰群岛、南至地中海沿岸等国,在业界得到广泛认可,声誉良好。
2015年,他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2021年,他又开始转型,接触酒店行业的投资。
互助互赢,构建中德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