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成成
挎着冷藏包,背上接种工具,一个人翻山越岭,深入各村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上世纪六七十时代,在海拔680米以上的林川镇(原湖岭岭雅),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位年轻人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接种疫苗。这位年轻人就是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工作者、瑞安市劳动模范陈庆柱。自196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防疫一线坚守了40余年。
亲身体验传染病的恐怖 他决心学医守护群众健康
岭雅乡(现属林川镇)是陈庆柱的故乡,也是他工作了40余年的地方,他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
“很小的时候,村里爆发麻疹,前几天还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一个接一个死去。在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学医,希望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据陈庆柱回忆,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得过麻疹,但幸运的是获得了自身免疫。不幸的是,他的小伙伴一个接一个病倒、死去。年幼的陈庆柱大声痛哭,悲痛之余,他也坚定了学医的念头,“一定要学好本领,治病救人”。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陈庆柱跟着当地的老中医学医,跟着师傅上山采草药,翻山越岭为村民看病,虽然又苦又累,他却乐在其中。很快,他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1960年,陈庆柱被调至林川镇卫生院(原岭雅乡卫生院)负责医疗防保工作。
原岭雅乡群山环绕,全乡人口有7000多人,分布于30个自然村,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重医轻防思想严重。原来的卫生员都不愿意从事预防接种工作,陈庆柱却不怕。于是,全乡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就全部落在陈庆柱一人身上。
“那时,山区群众的医疗卫生意识淡薄,根本不可能有人主动要求接种疫苗,我就挨家挨家动员、宣传。”陈庆柱回忆说。于是,在岭雅乡间,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挎医药箱、步履匆匆的身影。为宣传动员村民接种疫苗,陈庆柱几乎每个月都要跑遍全乡,脚上的布鞋都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
“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太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了!”时隔几十年,回想起幼时小伙伴的惨状,陈庆柱仍红了眼眶,也正是亲身经历过的苦痛,他想要普及疫苗接种知识的心才会更加迫切。
处置得当 他在生死边缘为患者创造生机
1983年,国家提出全面推行计划免疫实现三个85%接种率的目标,陈庆柱的日常工作更加忙碌了。他几乎每天都在乡间奔波,磨破布鞋、磨破嘴皮,力劝乡亲接种疫苗:“打了预防针,就可以预防疾病,而且现在的预防针不要钱,国家免费让我们打……大妈,我不是骗子,我是乡卫生院的卫生员,我说的都是真的……”
很多时候,陈庆柱都是被人赶出门。“好好的,来触我们什么霉头!”乡亲们说。然而,陈庆柱不死心,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拿出宣传资料,不厌其烦地解释。终于,乡亲们被打动了,半信半疑地让孩子打了预防针。隔了几天,并没有发现孩子有异常,慢慢的,大家开始信服了。有一回,陈庆柱为了让一户人家的孩子接种疫苗,前后跑了7次,大人的态度才稍稍好转。又向邻里打听后,才同意让陈庆柱为孩子打预防针。
1987年,温州确诊了几例霍乱病人。霍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烈性传染病,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急性腹泻。而原岭雅乡当时有一对父子刚好是在确诊病人的家中打工的。8月的一晚,父子俩回到家就开始腹泄,家人赶紧通知了卫生员陈庆柱。
陈庆柱赶到一看,父子俩腹泄严重。“看这症状,很像霍乱。”不敢马虎,陈庆柱立即收集了他们全家人的排泄物,然后通知乡卫生院工作人员赶来救治,自己则赶紧对父子俩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最后,他掩埋了父子俩的衣物,同时做好房前屋后的消杀工作。
忙完这些,已是次日凌晨,陈庆柱来不及休息,徒步赶到湖岭镇卫生院,将病人的排泄物送去化验。然后再赶回来查看病人情况。经过紧急用药,父子俩的病情得到控制。第三天,湖岭镇卫生院传来消息,这家共有5个人化验结果呈阳性。陈庆柱又赶到湖岭取了样本与报告,赶到当时的防疫站,报告情况。防疫站马上派工作人员赶到岭雅,救治父子俩。因为防控处置措施及时、有力,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陈庆柱尽职尽责的表现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这一年,他荣获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工作者称号。
“我们的职责和在一线救治患者的医护人员有区别,所以疾控人被称为‘隐形战士’。我喜欢这个称呼,愿意当好‘隐形战士’中的一员。”陈庆柱笑着表示。40余年的防疫工作中,陈庆柱有过委屈、有过泪水,但每到此时,他的脑海中就会想起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面对党旗作出的庄严宣誓:“我是一名老党员,我的专业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我的使命是维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年逾八旬的老人,说起这些往事,眼泛泪光。
个人简介
陈庆柱,1937年出生,196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岭雅山区(现属林川镇)从事医疗防保工作直至退休。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重医轻防思想严重,陈庆柱一人接下了全乡儿童预防接种工作。1983年国家提出全面推行计划免疫实现三个85%接种率的目标,陈庆柱带上冷藏包和接种工具,翻山越岭深入各个村庄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几乎每个月都会跑遍全乡。经过一番努力,原岭雅乡在1990年如期完成接种目标,陈庆柱也因此多次受到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