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浪79年的老人回瑞寻亲
已采集DNA查过族谱暂无果,不愿接受救助离开养老院

    本报讯(记者 杨微微)“少小离家老大回”,近日在瑞安上演现实版。一名老人自称9岁时从塘下新华离家外出乞讨流浪,漂泊79年后走回瑞安,希望能找到亲人。7月3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隆山知青馆外发现了这名自称叫周广青的老人。这则流浪老人寻亲的消息通过瑞安新闻客户端、视频号、抖音等多个平台发布后,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前日,记者再次探访了暂住在场桥养老院的周广青。

    据周广青介绍,他出生于1933年,塘下新华人,没有读过书,1942年9岁时因家里贫困离家,父母将他的名字缝在衣服上,给他一个碗一双筷子,让他出门乞讨(找吃的),因此他记得自己的名字。

    在市救助站的帮助下,这几天老人就住在距离新华最近的场桥养老院,工作人员还联系了鲍田办事处,将老人寻亲的消息告知各村“两委”,希望发动各村老人帮忙认一认。场桥派出所为他采集了DNA信息,并做了人脸比对。

    市救助站与老人进一步交流,老人说自己叫周光青,而不是“周广青”。工作人员查询了当地族谱的“广”、“光”字辈,但都没有找到这两个字的同辈人。

    7月14日下午,记者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场桥养老院,想了解更多情况。没想到,老人正“吵着”要离开,继续流浪自由的生活。虽经工作人员多番劝说,但他依然坚决要离开,并表示自己不接受任何救助,宁愿背上行李“走江湖”去。

    据了解,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根据民政部《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有关规定,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或即将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的人员。根据“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救助站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最终,工作人员只能为老人办理“自行离站申明书”,并叮嘱他,只要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来救助站,希望他能隔一段时间来一趟救助站,万一有亲人来寻他,也能联系上。

    老人为何执意离开养老院,不接受救助站的帮助和等待寻亲的结果?老人情绪稍微稳定后,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当年离家时,家里是什么情况?

    老人:家里种田为主,有4间一层平房,屋前有一个池塘。当时穷,吃不饱饭,一天就一碗稀饭,我父亲就给我一个碗、一双筷子,写上我的名字,让我自己去找吃的。

    记者:这些年怎么过的,为什么不愿住在养老院,年轻时为什么不回来?

    老人:我走到金华碰到一个老乞丐,对方看我年纪小,带我回家跟他家人一起住了19年,还教我一些拳脚保护自己,之后就自己一个人到处流浪。我走过17个省,年轻时没想过回来,都在外省。我在外地也住过养老院,住不习惯,还是外面自由自在。

    记者昨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因线索太少且老人提供的一些信息无法核实,目前老人寻亲没有进展,他们会继续留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财富榜
流浪79年的老人回瑞寻亲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
特警霸王花
后悔卖掉游戏账号,申诉取回后倒卖装备
晴热天气继续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3 流浪79年的老人回瑞寻亲 2021-7-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