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 舜
与“碳”共舞 “碳”索未来
扫一扫,看视频

    ■记者 黄君君 实习生 黄佳一

    7月26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温州大学化学学科入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点。这意味着温州大学将拥有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资格,这在温州大学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王舜是瑞安人。30多年前,他从瑞安走进温州师范学院(后并入温州大学)学习化学,就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也从这里出发,“碳”索未来。

    命中注定与化学结缘

    暑期的温大校园,静谧美好,学生大多放假回了家,而王舜依然忙碌:做研究、带项目,还要为今年11月在温州召开的2021国际碳中和科学峰会做准备。他是温州化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此次峰会主席之一。

    王舜来自高楼,从农家娃到化学家,他的化学之路,离不开良师的指引。“我的初高中班主任都是化学老师。”王舜笑着说,在高楼中学读书时,班主任李永泉(现为浙江大学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带领他第一次走进缤纷的化学世界;在瑞安中学就读时,班主任郑平(浙江省特级教师)让他领略到化学的变化之美;在北京大学深造时,导师赵振国教授则让他完成了从“教书匠”到化学家的质变。

    “我是命中注定要去温师院当化学老师的。”对曾经保送失败的经历,王舜记忆犹新。

    高中时,成绩优异的他进入温州师范学院的保送名单。虽然当老师不是王舜的第一选择,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学有补贴、毕业安排工作的温师院无疑很吸引人,于是他早早结束学校的学习,回了老家安心等待。

    岂料临近高考,王舜被通知“保送”名额取消了。“在老师指导下,生物和政治各复习了半天,其余就自己翻书。”荒废5个月学业的他临阵磨枪,竟又考上了温师院化学教育专业。

    “人生实际上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在王舜看来,自己的经历就像他最爱的非线性动力学里说的那样,虽然平衡是最终结果,但是在平衡来临之前,总是会经历不平衡。

    大学毕业后,王舜留校成为化学老师。从此,命运将他和温师院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后来短暂的创业时光,还是继续学习深造,他都没有真正离开过这里。

    重点解决“卡脖子”难题

    1992年,因为对刚刚兴起的计算机感兴趣,王舜和朋友一起在瑞安创办了“三佳电脑”(后改名南方科技公司),生意蒸蒸日上。“深夜在工地上铺线,第二天一大早匆匆赶到学校上课,头上还都是水泥灰。”他回忆。

    不过,后来由于继续进修和教学压力,王舜回归了校园。但这段创业经历在他的人生中刻下了难忘的印记,也注定他的人生路上离不开教育、科研和实业。“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王舜笑谈自己的身份。

    王舜主要研究碳。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提出,大多数人才将目光聚焦到碳上。而他早在2005年就与碳结缘,目前主要从事碳基新能源材料的原创性设计合成与应用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工作。

    2017年,王舜曾带领课题组做过一个颇有意思的实验:从杨梅中提取碳材料。实验不仅成功了,还创造了当时生物质碳基材料的最长循环寿命。后来该成果登上SCI国际学术期刊,还拿下了一项国际专利。

    不过,对这个曾引起过广泛关注的实验,王舜淡然置之。“我们现在的研究重心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上。”在他看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追根究底是化学和材料的问题。

    2016年,他主导创办“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以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领域,开展人才引进、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

    “未来的国际竞争其实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正是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王舜一直重视引进人才,先后引进王继昌(加拿大温莎大学教授)、陈忠伟(加拿大最年轻的两院院士)等40余名高层次人才。2020年,研究院成功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是温州市唯一一家。

    目前,研究院在膜材料方面开展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研发,已建成国内第一条中试生产线,实现了ETFE太阳能背光膜的产业化,打破了国际垄断。此外,研究院还研发出TPU复合膜、蓄光自发光型微晶玻璃、环保可降解的眼镜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并在产业化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今年7月起,由王舜牵头创办及主编的国际学术期刊《Carbon Energy》(以下译为《碳能源》)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加快了高质量论文的发表速度。创办《碳能源》正是王舜科研路上最为骄傲的一件事。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温州碳能源材料高峰论坛上,温州大学与具有200多年出版历史的威立出版集团签约,宣布《碳能源》创刊。这是温州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首次拥有国际学术期刊,填补了国内高水平碳能源材料类期刊的空白。

    《碳能源》定位高质量学术论文,全英文排版,主题只有一个:碳。2019年11月,《碳能源》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办好期刊是提高学校知名度最好的载体。”王舜说。近年来,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聚焦学科建设,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双双进入全球ESI前1%和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全国前100(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加上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也为办好期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专家学者,王舜的个人研究成果颇丰。近年来,他在国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多个奖项。

    “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研究出贴近人民需要的能源应用和产品。”王舜说。

    着迷于变化和有用的化学

    和蔼可亲,是记者对王舜的第一印象。采访中,他的嘴角总是挂着诚挚的微笑,当讲到专业名词时,总会默默地将笔记本电脑调转方向,推到记者面前。

    对待学生他更是如此。“对学生要关心、关爱、培养,核心是要培养。”王舜注重学生的成长,强调思维训练,他的课堂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更专注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作为学院院长,他注重对学院教师的引领,通过设立目标,组织团队克难攻坚,同时设立院长助理,让年轻教师参与学院管理决策,为学院培养新生力量。

    “生化环材”被网友戏称为“天坑”专业。跟化学和材料打了30多年交道,王舜却愈发为之着迷。“我认为化学有两个最大的魅力:它是一个变化的科学,就像人生,在不断变化中寻求平衡;化学实在太有用了,化学思维不仅有助于培养人,而且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化学家和材料学家来解决。”他说。

    “我们正处于历史以来最好的科研时代。我希望年轻人和科研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化学和材料科学的魅力,积极投身到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究中来,为打造更为绿色、清洁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舜说。

    人物名片

    王舜,1970年11月出生,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温州市杰出人才,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负责人,浙江省化学一流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微纳结构碳材料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Carbon Energy》(《碳能源》)主编,浙江省科协之江智库委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创新瑞安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最新闻
   第00006版:有话说·榕树谭
   第00007版:玉海楼
   第00008版:广告
与“碳”共舞 “碳”索未来
市防指启动防汛
Ⅳ级应急响应
一快递公司吃罚单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4 与“碳”共舞 “碳”索未来 2021-8-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