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荣
邂逅曹村镇许岙村“纱帽桥”,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桥边的文字:纱帽桥由长2.4米、宽1.4米、高2.7米的巨石作为桥墩,据当地的民俗习惯建造而成,从远处看极像一顶乌纱帽,这是古人智慧精华的杰作,久而久之,名曰“纱帽桥”。
我不明当地的民俗习惯是什么,但我惊叹的是这桥的奇特,你看,溪中的一块巨石上,整齐砌着七八根条石,以此抬高桥墩,两边石板飞架其上,找不出比这更坚固的三孔石梁桥墩了,这是它的智慧之处。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几十年前走过的一座老桥——去明教寺玩时,就经过此桥,因地偏僻人稀少,加之桥两边种着枫树,使桥长期处在树荫下,石缝里长着绿油油的野草,桥板又积满青苔,感觉阴森森的,所以记忆特别深刻。
趁着周末无事,我决定重访这座老桥,于是驾车奔赴曹村镇许岙村。许岙的新农村建设颇有成效,老桥两边建了茅亭与长廊,一下子变得诗情画意起来。
走进茅亭,一群小青年正在野炊,斑驳陆离的光影打在他们脸上,却是如此有活力,年轻就是好哦,我在心里感慨着!他们告诉我说,这是“大脚桥”,我们少时就是这么叫的,你看,它的脚有多大?方言里的“大”,既有“大”的意思,也有“独”的意思。这个桥名,倒也是名副其实的!迈步其上,桥面由三块石板组成,桥长八九米,北面是三级石阶,南面只有二级,石板在时光的浸润之下,显得精光溜滑,满是岁月的沧桑。
方孔浪老师是许岙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电话询问他,他告诉我,此桥村人称“独脚桥”,其实,真实的名称叫“迎仙桥”,即迎接仙人过桥。那仙人在哪儿呢?对岸有座莲花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说观内原有道士十余位。即名迎仙,不知道迎接的是不是莲花观里的“仙人”。有个民间传说:明朝内阁首辅张璁到圣井山烧香时,多次经过此桥,并歇息于此,经过七次科场的拼搏,终于在47岁考中进士。他又说,南宋曹村的第一位进士曹逢时,就住在此桥的不远处。曹逢时(约1113-1170),字梦良,号桔林,许岙人,少时知书达礼,勤奋好学,博闻强识。中进士后,被族中长老从乐清接回曹村,设馆授徒,才使得曹氏文风慢慢兴盛起来。作为南宋曹村进士第一人,他对曹氏家族的影响力,可谓深远。可以说,没有他的回归,就没有宋时曹族的兴盛。因曹梦良移居曹村,状元王十朋竟多次来访,并留诗曰:“我自箫峰下,遥来访许峰。川涂何敢惮,笔砚久相从。故里行将远,吾人岂易逢。何当继韩孟,相逐似云龙”(《访曹梦良》)。诗中的“韩孟”,指的是唐代诗人韩愈与孟郊,因两人诗风相近,功力相敌,故后人常以韩孟并称。此处以自喻可谓恰如其分。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梅溪人。翻开王十朋的《梅溪集》,他赠送曹梦良的诗文竟达14篇。其中有《曹梦良自许峰来访,留山间数日,赋诗数十章,复出四绝见赠次韵》诗,其三曰:“平生风义慕相如,笔砚从游二纪余。直许交情定金石,肯同余耳但光初。”诗中自喻二人的友情就好像“金石”一般永不变色。后来的事实证明,两人确乎有此交情。
如文集里有《曹梦良教授寄柑一百颗报以乾荔支戏成二绝》,其一:“故人书自许峰来,领得黄柑手自开。未满洞庭三百颗,更看驿使一枝梅。”类似的诗还有几首,两人不仅常有书信,还时有当令的果蔬相赠。曹梦良比王十朋少一岁。1170年,曹梦良因病去世,王十朋悲伤欲绝,写下《祭曹梦良》一文:“呜呼,……状君文行,抚君孤遗,我或未死,其何敢辞!追念交游,零落可痛,我老君死,云胡不恸。”读之令人唏嘘!
步入莲花观,向观主请教,他告诉我,现存此桥建于康熙年间,字镌刻在桥板外侧。于是我又折回,乘着初春水流不大,到桥下作近距离考察,溪中溪流叮咚,桥板又高,我左右察访,就是找不到铭文,大概被两侧厚重的青苔覆盖了。复上桥,俯视桥下,倒映山容。恍惚中,细想,历史上曾走过许逊、张璁、王十朋、黄公望以及曹村的82位进士,这支长长的队伍,已慢慢地隐入烟火与时光,一时不由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