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敏洁
眼睛是心灵之窗,他则是眼睛的守护者。从医近三十载,他开拓了准分子激光治疗手术领域,成为了老花激光技术的开拓者,为10万多位近视患者摘除了眼镜。他就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主任、首席准分子、飞秒激光手术专家余野。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请随记者一起走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了解医者余野背后的故事。
苦学英语打下基础 编写教材填补空白
1970年12月,余野出生在瑞安市区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他从小就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每天跟学校打交道。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余野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毕业后,余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瑞安中学初中部。然而,刚开始,英语就给余野来了个“下马威”。从初一开始,学校开设英语课,由于当时不懂得学习方法,余野的英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有时甚至不及格。熬到了暑假,父亲专门为他请来名师补习英语。通过不断地阅读、练习,余野很快就掌握了英语学习窍门,并为今后的上大学、留校、出国进修、阅读英语文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余野毕业于瑞安中学。在当年的高考中,由于发挥不理想,他的高考成绩刚过浙江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想上浙大热门专业比较困难,最后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大一的轻松生活、大二的枯燥医学理论学习,让余野对大学生活感到些许失望。而大三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开设的临床学科,一下子让我找到了兴趣,我开始认真学习,并利用暑假时间到瑞安市人民医院见习。”余野说。
1993年7月,本科毕业后的余野选择留校眼视光系教学,并参与临床工作。据了解,温州医科大学是国内较早从国外引进视光学,并将其和眼科相结合的学校,当年该校开始培养眼视光本科人才,并于1998年创办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其实,当时对眼视光的了解知之甚少,也不知道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就是感觉眼视光专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余野说。
然而,万事开头难。那时,国内关于眼视光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甚至连教材都没有。于是,余野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阅读各种英文专业书籍,并在前辈的精心指导下,他自己编写了相关教材,每学期授课四五门专业课。
勤奋练就“拿手活” 为10万患者摘掉眼镜
除了教师这个身份,余野还是近视激光治疗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前身)的医生。1995年,激光角膜手术治疗技术开始引入中国,余野被学院派到深圳眼科医院学习激光治疗技术。学成归来后,余野在温州医学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成功实施了激光治疗手术,这是余野人生中的第一例手术,也是浙江省首例屈光手术。
余野不仅为近视患者摘除眼镜,也致力于为老花患者恢复视力。8年前,余野引进老花激光相关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目前,他已成功治疗了数百位老花患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余野凭借在近视治疗领域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亚洲青年访问学者”的名额,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眼耳医院进修准分子激光手术。
“澳大利亚医生在给患者做手术时细致入微,手术质量非常高,整个流程非常规范。同时,他们还把患者的资料收集起来输入电脑、做好统计。”余野说。进修期间,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治疗技术,还养成了严谨的行医风格。回国后,余野在诊治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收集资料,对不同的病例进行分类统计。
如今,余野已经做了10万多例近视手术,但是在做每一台手术时,他都提醒自己要像做第一例手术那样认真仔细。多年前,余野亲自帮妻子成功地摘掉了眼镜,他笑称自己的技术终于得到了“最高领导”的肯定。
薪火传承培养后人 科研收获累累硕果
作为国内首批“摘镜”专家,余野经常受邀去做讲座,进行技术指导,传授经验。尤其是前几年,他几乎每个周末,辗转于杭州、上海、苏州、台州、南宁等地,去做手术、讲课、指导,剩下的时间大部分在路上。同事们把每个周末戏称为“余野的巡回医疗时间”。
医者仁心,薪火传承。原温医大教授、对数视力表发明者、瑞安人缪天荣对余野的人生影响深远。“缪教授是我们的‘祖师爷’,他80多岁高龄还会到医院里看看,指导我们的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的使命和担当。”余野说。如今,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余野手中,他陆续培养了不少后继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他的女儿也是一名眼视光学的研究生。
从医近三十载,余野在科研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余野作为主要课题负责人之一的科研成果《应用视光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同时,他还是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项目《波前像差技术在角膜屈光手术中临床应用研究》和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提高屈光手术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温州市重点创新团队《屈光手术新技术与新项目》等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人物名片
余野,1970年12月出生于玉海街道。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眼科视光学硕士、眼科学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眼耳医院“亚洲青年访问学者”。曾入选浙江省“151”、温州市“551”人才工程,首届温州市十大优秀青年岗位能手,温州青年群英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