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钱丽珍
进入9月份,天气开始由热转凉,冷热交替,昼夜温差较大。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防病提示,夏秋交替,市民要预防流感、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及媒介生物传播的疾病。此外,目前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市民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仍需做到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
接种疫苗
做好个人防护
现阶段,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据疾控专家介绍,目前导致全球疫情流行的主要毒株是德尔塔毒株,这种病毒载量较高,传播速度较快,传染性较强,且病毒在体内增殖速度较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符合接种条件的居民,应尽快接种新冠疫苗,这样才可能继续巩固免疫屏障,这也是面对新冠病毒变异株,保护自己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接种率越高,阻断病毒传播、构建群体免疫屏障的可能性就越高。
专家呼吁,即便是接种完成,市民也应做好个人防护,绝不可掉以轻心。已经接种的人群仍应做到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勤洗手、少聚集、坚持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防控措施,严格遵守防控要求和规定,全民携手,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味觉丧失等症状,要佩戴好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就医过程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如实告知个人接触史、旅居史和活动史。
值得注意的是,9月开学季,市疾控中心特别就校园防疫发布健康提醒,建议学生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并报告班主任,不带病上学。同时,学校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随时关注晨午检数据信息,保证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做到位。
天气转凉
预防传染病
夏末秋初,气温处于由高到低转换期,昼夜温差大。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注意个人卫生,坚持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儿童加强户外锻炼,适当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的次数。
此外,夏秋交替时节,市民还要注意预防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等传染性疾病。专家介绍,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具有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等特点,每年8月至9月为流行高峰,多见于成人。
如果患病,应及时隔离、就诊,家庭内做好消毒,所有用具单独使用,最好洗净晒干后再使用;注意手部卫生,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不用脏手揉眼睛;少去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9月份也是食源性疾病和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期。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出现脱水。该病发病突然,呈家庭聚集性感染。各学校食堂经营单位、送餐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
预防感染性腹泻,首先要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其次食物最好煮熟、煮透再吃,加工时生、熟食品分开,尤其是海产品一旦腐烂切忌食用。若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及时去肠道门诊就医。
清洁环境
严防登革热
9月份仍是蚊子活动的高峰期,蚊子可以传播乙脑、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对于蚊媒传播的传染病,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做好家畜、家禽的管理;利用蚊帐和驱蚊剂、灭蚊剂,保持动物圈棚的卫生,清理积水,填平洼地,清除蚊子的孳生地。
据介绍,目前还没有登革热疫苗。适龄儿童应根据计划免疫程序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外来易感人群也应到所在地社区服务中心补种,降低乙脑发病率。
市民一旦出现高热、疲乏、厌食、恶心、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皮疹等有关症状,应尽早就近去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