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文静
高墙电网、戒备森严,这是很多人对看守所的印象。市看守所民警黄学品需要日夜坚守在高墙电网之下,鲜在人前露脸却“管”着一个特殊群体。从在押人员收押之日起,他们的吃喝拉撒睡,他全部得“管”。监管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好每一细节,慎终如始,才能不出纰漏。他用特有的管理模式为守卫高墙内的平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全与温情兼顾的文明监室
看守所里关押着形形色色的在押人员,要管理好这类特殊人群,让他们自觉遵守监室规章制度,彼此间还要相安无事,绝非易事。
黄学品从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十里丰监狱从事管教工作,2013年调入市看守所,是一名资深的监管警察。他一个人需要管理4个监室,合计五六十人。每天他最少要进两次监室,与每名在押人员每月至少要谈话两次,了解监室动态、人员情况、内务卫生等,有不足及时指出,有矛盾及时化解,有人生病及时带去就医。
面对不同的在押人员,黄学品采取多元化管理,让积极改造的“优生”做自己的“帮手”,在监室里起到带头作用,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对于情绪反常、脾气暴躁的“差生”,多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使他们思想稳定,服从管理;对于难以管教的“刺头”,从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案件经过、心理状态等方面入手,有计划地进行攻坚,同时善于发动其他在押人员配合他进行“干预”,多角度、多方式,感化 “刺头”,确保监所安全有序。正是因为黄学品的辛勤付出,他分管的监室秩序良好,曾连续13个月获评文明监室。
一封来自死刑犯的感谢信
“要不是有黄警官,我绝对要拉两个人垫背,是他的仁慈让我放下邪念……黄警官,祝你一生平安,全家幸福。”这是一封死刑犯杨某写给黄学品的感谢信,满满3页信纸,字迹歪歪扭扭,还有不少错别字,却是他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2015年,杨某因犯杀人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在死刑执行前,他在看守所被关押了4年3个月20天,期间换了12次监室,历经5名管教,最终在黄学品管理的监室里度过了3年1个月21天。
初来的杨某并不配合管教,但黄学品每次都能化解隐患苗头。黄学品牢牢记着杨某的生日,每年都送很多书籍作为生日礼物,鼓励他多看书。杨某账户上没钱了,黄学品就自掏腰包,给他买治疗脚气的药,这一买就是3年。他语重心长地说:“生命诚可贵,即使身在监所,也要让每一天活得有意义。”在黄学品的真情感召下,杨某表示,“哪怕已是将死之人也一定不给黄警官添麻烦”。
“只有用真情实感去温暖一个个误入歧途的灵魂,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黄学品说,杨某虽然被判了死刑,但在监所里逐渐醒悟,忏悔己过,力所能及地用“余生”去补救。
监所疫情防控的急先锋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看守所作为人员极度密集的地方,让每一位民警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过渡监室是新入所嫌疑人关押的监室,风险远远高于普通监室,等他们隔离期满,核酸检测正常后再调到其他监区。黄学品冒着风险担起了管理的重任,从入监的谈话、心理测评、卫生安排等,都一手包办。
疫情初期,在押人员见到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上班的民警异常不习惯。黄学品明显察觉到了他们的情绪波动,每天会及时跟他们传达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并承诺会一一与他们家属联系。两天内,他打了上百个电话,再向他们转达各自家里情况。没了后顾之忧,他们情绪平静了不少。
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阶段,家里怀孕的妻子需要照顾年幼的儿子,父亲的血压药告急,哪怕这样,他也只是请了1小时假跑回家送药。年幼的儿子看到他隔着小区铁门给妈妈递药,哇哇大哭,喊着:“爸爸,我想抱抱你!”
“疫情防控无小事,监所安全是根本,为把疫情挡在监所之外,我愿意做监所疫情防控的急先锋。”黄学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