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陶山求证

    当时光的洪流磨灭了一切历史的遗迹,陶山的大名依然存留了下来,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葆活力,熠熠生辉。“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尤姓陶”,镌刻在陶山寺大门的这副对联至今仍在天地间散发着无尽的韵味。这联出自近代名士唐黼墀先生之手。

    2020年夏秋之交,陶山启动申报“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工作。作为陶山申报“千年古镇”文本的主笔,我踏上了寻找陶山历史资料的路途。我相信:只要用心去读,陶山这本古老的大书应该可以读懂。

    陶山是一个古老市镇,位于浙南瑞安中西部,南望飞云江,金潮港由西向东穿流而过。然而,陶山镇区中心那座海拔不过30.6米的小小山丘,真的就是陶山吗?具有10多万人口、面积广达103.10平方公里的陶山镇,真的就因为这一座小山丘得名?

    陶山因何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四说:“陶山,县西三十里,陶弘景尝居此,因名。”《辞源》也说:“陶山,山名。在浙江瑞安县西。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曾居此,因名。道书以此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陶弘景(456—536)是一个善琴棋,工草隶,明天文历算地理兵学和医学文学的奇才,更是道教的真正创立者。没有陶公,道教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宗教,实在很难想象。

    我的文友施先生送我一本书,内有《温州瑞安陶山福地考》,在列举历代典籍关于陶山与青嶂山的描述后断言:古代典籍中的青嶂山才是陶弘景曾居住过的陶山。这座陶山包含了现在人们所称的福泉山、白岩山以及镇中心的小陶山,其主体是福泉山。明清以来人们一直误以为青嶂山在永嘉县境内,但事实上,宋初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已明白指明了青嶂山的确切位置:“青嶂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上有大海湖,昔陶真人曾隐居此山,著《真诀》,以壶盛之藏于石室,元[玄]宗感梦取之。”是明弘治《温州府志》想当然地把青嶂山的位置标为“郡西北四十里”,从而造成后来的一错再错,直至现在,人们还把小小的屿山误会为陶山。

    陶公来过瑞安吗?当然来过,而且不止一次来过陶山。南齐永明八年(490),陶公第一次东行,就来到了安固(今瑞安)屿山等地,专为搜寻上清派经籍真本而来。天监五年(506)他在茅山炼丹失败后,第二次游历浙越,就为寻找建立炼丹场的理想地方。本打算到建安、晋安一带(今属福建地域),途中得梦:“欲求还丹,三永之间。”“三永”即永嘉、永宁、永康。于是,他辗转来到永嘉楠溪大若岩、安固青嶂山(今福泉山)一带结庐居住,最后登上木榴屿(今属玉环市,时属乐清地域)建房筑屋,打算长期经营。没想到梁武帝派人找上岛来,非要陶公回京:你这样一个大人物长期脱离朕的视线,“朕”寝食难安啊!这些都来自娄振波先生找来的《华阳陶隐居内传》《陶弘景评传》《云笈七签》等书。现在的人们传扬着梁武帝时常就国家大事派人请教陶先生,官场中人及民商兵绅都称陶公“山中宰相”的美丽传说。殊不知传说很美丽,真相很微妙。

    地以人传。陶山因陶弘景曾经居住,名声远播。那么陶山的名字啥时候叫开来的呢?我跑到平阳,爬上高高的天师岩,从董学雷先生珍藏的《道藏》中找到《桓真人升仙记》《洞天福地记》。南北朝或隋唐初成书的《桓真人升仙记》记载陶公“好种竹栽药,炼丹于永嘉大弱岩、木榴屿、陶山之巅。”至唐初,陶弘景三传弟子司马承祯将陶山尊为天下第二十八福地。到唐末,陶弘景八传弟子杜光庭将陶山尊为天下第二十五福地。可见最晚在唐初,陶山的名号已经叫响。

    那么,陶山何时成为市镇呢?我到温州、莘塍等地查找《永乐大典》《宋高僧传》等史籍,得众文友帮助找到大量史料。早在唐大历(766—779)年间,唐代宗特命在小陶山即屿山为陶公修建精舍,每年以朝廷的名义祭祀,表达朝廷对陶公的尊崇。南宋学者叶适以陶山张家为例说明盛唐以来陶山科第之盛:“张氏之居曰陶山,山回水明,葱秀蒨蔚,如善画者。开元以来,世有冠冕。自元丰至开禧,第科目者十三人。”可以想见那时的陶山人口众多,百业繁荣,客商毕至,文教发达,要不咋能成为大唐皇室关注的热点,陶山张家又何来科名之盛?《永乐大典》也明确记载:陶山境内的塔山陡门、圆屿大埭建于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上瓷窑青瓷窑址、荣祥大团山青瓷窑址也证明陶山陶瓷业唐五代以来就蓬勃发展。从那时直至清中叶,瑞安繁荣的两镇三市名闻大江南北,其中就有陶山、澄头两市。这些足以证明:陶山在唐朝初年就已经是一座朝野僧俗眼中的天下名山,陶山街市也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繁荣市镇。

    千年陶山,不知道我有没有读懂了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云江潮
   第00004版:最新闻
种子
为陶山求证
绣花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3 为陶山求证 2021-1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