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君君/文 王志/图
疫情期间,受到航班、隔离期等限制,华侨回国一趟并不容易。今年7月,为了陪伴80多岁的母亲,郑昌芬回到国内,在解除隔离后,他就待在湖岭老家,每日为母亲煮饭烧菜、照顾生活。
海外拼搏近30年,亲人和家乡一直是郑昌芬最大的牵挂,他也用实际行动诠释桑梓情怀。
出国拼搏
1968年,郑昌芬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是家中的长子。“父母在我身上寄予了很大希望,全力培养我读书。”郑昌芬说,在那个教育还不够受重视的年代,自己很幸运,一路读到高中。
1989年,郑昌芬进入桂峰乡政府工作。桂峰位于高山上,道路崎岖,那时还没有通车,他每次上班要走四五个小时山路,条件艰苦,工资却不高。
“当时,恰逢出国潮,身边很多人都出了国。”眼看着出国的人越来越多,郑昌芬也动起了心思。1992年,他与太太一起出国来到意大利发展,一年多后又来到西班牙。
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人生地不熟,他只能进入门槛最低的餐饮业打工。“不会切菜、炒菜,先从洗碗开始。”他说。
但郑昌芬并不甘心只做个“洗碗工”。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从事传统的餐饮业、服装业,涌入到贸易等新的领域,他也有了进军新领域的信心。后来,他先后开了两家零售店,经营皮包、服装等。
2002年,郑昌芬开了一家贸易公司。“没有经验,什么都想干。后来才知道,面铺得越广,干得越难。”如今回想当年的创业经历,他摇头一笑,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总结出了不少经商经验。
如今,郑昌芬的贸易公司只专注于内衣贸易。“不贪心,简单守一份业,坚持下来做细做精。”郑昌芬说,如今公司生意稳定,自己也在西班牙站稳了脚跟。
中西“桥梁”
2007年3月,西班牙瓦伦西亚华侨华人商贸总会成立,郑昌芬作为创会成员、副会长参与并见证了侨团的成立过程。他回忆,2007年前后,当地政府对华人华侨经营的工厂、店铺开展大检查,华人华侨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动辄四五万欧元的罚款单像雪花一样飘下来,迫切需要有人可以出面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于是,当地华人华侨自发组建了西班牙瓦伦西亚华侨华人商贸总会。
郑昌芬说,该侨团的宗旨是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华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华人及企业融入西班牙社会,促进中西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自成立以来,侨团一直在践行这一宗旨。2018年10月,郑昌芬当选为该侨团第四届会长,不仅努力维护华人华侨的合法权益,还更加积极地为中西友谊牵线搭桥。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西建交45周年,郑昌芬就将此定为年底年会的主题。他不仅邀请了当地社团组织、中资企业、华文学校负责人,还邀请了当地政府人员、议员、警察局长及相关部门人员出席年会,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次年,郑昌芬又带领侨团成员回国访问了各级侨务部门,表达了广大旅西侨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西两国相互合作与交流的想法。
支援抗疫
2020年1月底,国内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传到西班牙,当地各侨团倡议为国内寻找抗疫物资,郑昌芬也立即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华侨华人商贸总会的微信群里发出物资捐赠倡议。同时,他与侨团成员一起跑厂家去订购物资。
“厂家只认网上预约,上门的订单不愿意接,我们吃了好多闭门羹。”郑昌芬说,他一边让家里的孩子在网上预约,一边与厂家周旋。幸运的是,他们成功订购到了2万只口罩。为了让这批物资尽快发往国内,郑昌芬和同伴开车数小时,将物资送到马德里,当他们返回瓦伦西亚,已是深夜。
此后,郑昌芬又多次筹集口罩、防护服、体温计等物资并发往国内。后来,西班牙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他又将还没来得及发往国内的体温枪等分发给当地居民,为西班牙抗击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
除了在这场疫情中积极筹措物资,为家乡解忧,多年来,郑昌芬代表侨团或以个人名义多次为国内捐资捐物。每当国内遭受地震、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他总是心系祖国,积极在侨团内倡议,并带头捐款捐物。
2019年国庆,郑昌芬作为侨领代表,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仪式,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这次回瑞安,他更是感受到,不止是市区,连地处山区的湖岭老家,与30年前相比也已迥然不同。“早知道中国发展这么快,我就不用出国了。”郑昌芬说。
人物名片
郑昌芬,1968年8月出生,湖岭镇新涨村(原牛端头村)人,1993年起旅居西班牙,现任西班牙瓦伦西亚华侨华人商贸总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