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异俗)10月19日上午,《瑞安市飞云江入海口污染源解析报告》评审会召开。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温州大学、浙江中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多位专家参加会议,为解析报告把关。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瑞安分局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瑞安市飞云江入海口污染源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追根调查,剖析该流域污染源结构,研判河流水环境承载能力,找准“病因”,为飞云江入海口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提供了前瞻性报告依据。据悉,这是温州地区首次对流域性河流开展污染源溯源解析调研。
飞云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西向东流经泰顺县、文成县、瑞安市,并在我市上望与南滨街道之间的入海口处汇入东海,水质相对较好,居八大水系的第二位。飞云江瑞安段设有6个水质断面监测站,每月定期监测断面水质,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多年来,飞云江瑞安段总体水质保持良好的状态,各断面水质均符合功能区要求,未发生不达标情况。
然而,随着飞云江瑞安段流域两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人口、工业企业加速聚集,排入飞云江的生活、工业等污水不断增加,尤其是我市江北、江南两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均在飞云江入海口处附近排放入江,入海口处纳污量大,如不采取措施,未来可能出现水质加速变差的情况。近两年的水质常规性监测数据显示,近入海口水质断面监测站——第三农业站内的总氮、总磷等因子的浓度发生较大波动,个别时间段甚至临界超标,相关专业人员预判飞云江入海口水质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温州市生态环境瑞安分局牵头,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我市飞云江入海口污染源进行全面细致的解析调研,查找出现“亚健康”的“病因”。
此次入海口污染源调研解析,主要采取现场拉网式排查污染源和长时间段不定期、多点位取样检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范围涉及飞云江干流(入海口至飞云渡段)及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等主要支流河道及沿岸两侧,水体检测内容包含氨氮、总磷等21项水质常规指标。
“河流污染源溯源研究将是未来治水工作的重要环节。”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瑞安分局副局长戴泳表示,此次飞云江入海口污染源调研解析,相当于给飞云江水质做了一次全面系统的“体检”,追根溯源,找准“病因”,为下一步制定飞云江流域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会上,专家们分别就飞云江入海口污染源解析报告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