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邦城
朱炎晖(1901-1938),瑞安城关大沙堤人,出身小贩家庭,读过几年私塾,因父亲亡故,中途辍学,外出谋生。23岁时,满怀爱国激情,奔赴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由士兵升任排长、连长。1929年入编十九路军,任营长,曾参加过“淞沪会战”,英勇抗日,获军中“虎将”之称。1934年,入读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后任上校参谋兼军校教官。后相继任团长、旅长。1938年,在武汉保卫战中,率部担任阻击任务,屡败日军,在突围战斗时,身中数弹,为国捐躯。2014年,被民政部列入全国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录。
热血青年 投身军旅
1924年初,正当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一位瑞安籍的热血青年,满怀报国的激情与理想,奔赴广东,应征入伍,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的行列。这位瑞安青年,就是后来在“淞沪会战”中英勇抗日,获十九路军“虎将”之称的朱炎晖。
朱炎晖家住大沙堤,父亲是一个挑担走街串巷,靠叫卖香烛、锡箔等营生的小贩。虽然家境贫穷,但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尽力供小炎晖读了几年私塾。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长年奔波劳累的父亲,突然患病,卧床不起,最终撒手人寰,使朱炎晖不得不中途辍学,小小年纪就替母分忧,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毕竟读过几年书,加上艰苦生活的磨炼,朱炎晖比同龄孩子要懂事许多。平时除打工挣钱,帮母亲料理家务外,仍坚持刻苦自学,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受民主进步思潮影响,内心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痛恨反动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对历史上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倾慕不已,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风云人物。
好男儿志在四方。1917年,朱炎晖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要为理想而奋斗,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番事业。当时,军阀连年混战,时局动乱,民不聊生,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瓜分吞并中国。作为热血青年,朱炎晖也和许多仁人志士一样,忧国忧民,苦苦地探索寻求国家救亡图存之路。
23岁那年,当他得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政府,在广东招兵买马,准备组建北伐军,讨伐军阀,统一中国的消息后,心中感奋不已,立即赶赴广州,报名参军。结果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师三十团当兵,在团长戴戟的率领下,相继参加了讨伐粤系军阀陈炯明和滇系军阀杨希闵的叛乱,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贡献。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他随第四军主攻湖南、湖北的军阀吴佩孚,经历了多次战役,尤其是叶挺率领的先锋部队独立团,所向披靡,连续攻克长沙、岳阳、汉口和武昌,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在炮火连天的战斗中,朱炎晖同样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他遇事冷静,机智果敢,对敌战斗英勇顽强,屡立战功,由士兵连续被提升为排长、连长。
淞沪抗战 “虎将”逞威
1929年,国民党实行军队整编,朱炎晖被编入蔡廷锴、蒋光鼐所率的十九路军,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营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随十九路军调防上海。其时,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的热潮空前高涨,朱炎晖与十九路军官兵受上海民众抗日爱国思想的感染,一致抱定要为国尽忠,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立下了“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的铮铮誓言。
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前夕,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在龙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上,3位长官慷慨激昂,相继发表战前动员讲话,表示如今大敌当前,成败何足计,生死何足论,我辈军人唯有尽守土御侮之天职,与倭寇决一死战!会议决定全军死守上海,并确定了防御部署,以及相关的应变措施。朱炎晖也参加了此次会议,终于等来了抗日杀敌的机会。他摩拳擦掌,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即就冲上战场,与日寇拼个你死我活。
1月19日,日军第九师团向驻守庙行、江湾一带的十九路军发起进攻,妄图在苏州河以北将我军消灭。日方多次调兵,猛攻我方阵地,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我方守军伤亡惨重,战斗持续至2月25日,形势万分危急。在紧要关头,蔡廷锴当机立断,命令六十一师由江湾西北一侧突入,全线进行反击,使进攻庙行的日寇陷入我军包围之中。当日黄昏,双方进入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枪炮声惊天动地,喊杀声响彻云霄,日军死伤无数,丢下累累尸体,才借着黑夜得以突围而出。
26日凌晨,敌人利用飞机大炮又连续对我军阵地进行轰炸。朱炎晖所在的六十一师,等对方炮火一停,立即大举反攻,迎头痛击入侵大场、庙行之日寇,终于重新夺回失守的阵地。在这场无比惨烈的血战中,朱炎晖连续三天三夜未曾合眼,冒着枪林弹雨,率领全营官兵,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别看他平日里斯文如书生,此时此刻,却如老虎发威,勇猛无比。战斗中不幸受伤,他坚持不下火线,依然指挥若定,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献身精神,击退日寇一次又一次进攻。
战后,他赢得了十九路军“虎将”之称,受到上级嘉奖。军长蔡廷锴对其赞誉有加,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知他爱好书法,还特意赠他一个珍贵的铜质墨盒,以示赏识与鼓励。
1933年,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围剿红军。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反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在福州成立以李济深为主席、蔡廷锴为总司令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打出反蒋、联共、抗日的旗帜。此时,朱炎晖已提任六十一师二四一团团长。他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打内战的做法深恶痛绝,支持并参与了此次爱国行动。后来在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围剿下,革命宣告失败,朱炎晖曾遭到当局的软禁、审查和抄家。1934年9月,他被遣送至黄埔军校高教班三期学习,次年8月毕业后,调任武昌陆军整理处任上校参谋、兼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官。
为国捐躯 英名永垂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春,朱炎晖已由九十四军一八五师上校团长晋升为五四六旅少将旅长。当年夏天,眼看武汉大战在即,形势越来越紧张,朱炎晖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为避免后顾之忧,他毅然将妻儿家属都送回了瑞安老家。据时任瑞安商会会长许砥中和军民合作社主任林鸿楷等老先生后来回忆,瑞安各界社会名流曾在玉春楼酒店为朱旅长设宴饯行。席间,朱炎晖激昂地说:“余此次为赴国难,重返前线,生死未卜,万望诸乡贤对家小多加照应!”
1938年秋,日军调集9个师团、3个旅团及海军、空军各部约35万兵力,沿大别山北麓和长江两岸西进,从南北两侧合围武汉。朱炎晖奉命率部在武汉外围金牛地区担任阻击任务。战斗打响后,日军在飞机、大炮、装甲车的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猛烈冲锋,炮火连天,场面异常惨烈,双方展开拉锯式的争夺战。其时,作为指挥官的朱炎晖,正患疟疾症,连站立都很困难,只能躺在担架上,让士兵抬到阵地前沿指挥战斗。他临危不乱,沉着应战,打退了日军的轮番进攻。有好几次,前方阵地出现险情,他机智果断,立即组织反击,与日寇展开了刺刀见红的肉搏战,终于杀退敌人,重新夺回阵地,以血肉之躯,阻滞日军向前推进。
由于敌我装备与兵力上的悬殊,五四六旅伤亡过半,最后陷入日军的重围之中。11月3日,朱炎晖在率部突围时,被日寇盯上,连中数弹,血流如注,壮烈牺牲。上尉副官秦晓霞冒着枪林弹雨,将朱炎晖的遗体背出战场,盛棺后藏放在当地山野一寺院中,并委托该寺如宾法师代为看管。武汉失守后,日寇进行疯狂报复,他们对朱炎晖恨之入骨,结果寻找到了遗体安放的地方,竟惨无人道地进行开棺鞭尸,并残忍地杀害了爱国僧人如宾法师。
朱炎晖牺牲后,国民政府为表彰其英勇抗日、为国捐躯的功绩,特追授他为陆军中将,并重恤家属。瑞安各界3000多人召开追悼大会,沉痛哀悼这位爱国抗日将领。1987年8月12日,上海人民政府批准朱炎晖为革命烈士,颁发了烈士证书,他的事迹被陈列在烈士纪念馆内。1990年,瑞安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锦湖街道林岙村修建了朱炎晖烈士墓,虽是一座衣冠冢,但总算有了一个让家乡人民寄托哀思,纪念英烈的地方。
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瑞安儿女朱炎晖名列其中。这些不怕流血牺牲,勇御外侮,以身殉国的人民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