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项颖 通讯员 徐立
仙降,西泰山下、飞云江畔的富饶之地,作为远近闻名的工业重镇(街),拥有“中国胶鞋名城”“中国箱包名城”两张国字号金名片。创始于1978年的胶鞋产业,让仙降成为全国最大的胶鞋生产集聚区,产能占全国市场近70%;起源于1992年的箱包产业,已形成从原料供应到物流配置、配套成型的产业集群,产能占全国的30%。
仙降本地居民4.5万人,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他们成为瑞安乃至温州率先富起来的人群。与产业同步增长的,还有仙降的新居民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寥寥几百,到如今的11.5万人,仙降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念好“产业经”,“先”富带“新”富,16万新老居民一家亲,携手同奔共富路。
“一把手”表态
仙降街道党工委书记何志友
在奔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仙降街道将一如既往,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功成有我的气度、革旧图新的理念,延续造富基因,做好箱包、胶鞋、注塑鞋三大产业文章,持续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发展,外来人员增收共富,为绘就共同富裕宏伟蓝图贡献仙降力量。
一是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硬实力”。深入推进省152项目、市级亿元重点项目的建设,以三箭齐发的态势打造时尚智造箱包园区、注塑鞋小微园和中远帆布鞋智能智造基地产业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化,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带;创建“行走时尚·智美仙降”区域品牌、打造产业联盟、推出品牌推广系列活动,打响仙降时尚轻工牌子,彰显乘数效应,借力“双循环”,实现赶超发展。
二是不断优化生活生态“软环境”。以打造时尚轻工特色小镇为核心,优化城镇交通、住宿、医疗教育等,加快鞋艺广场、八条道路、卫生院、图书馆、南戏演艺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从传统工业区向以区带城、以城促产的融合发展区转变,围绕主要街区打造“月光经济”生活圈,点燃消费动能新引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批美丽城镇、美丽河道提升整治项目,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示范标杆。
三是不断增强共同富裕“辐射度”。狠抓项目谋划,梳理各村社2021年及今后5年的项目建设清单,推动上马符合村情、前景广阔的好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收;参与“山海协作”,开拓“产业飞地”,同时推进本地产业提质提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共同携手,迈向富裕未来。
一双鞋带来一批追“富”人
1978年,仙降第一双塑革鞋在仙降村诞生,从此一双鞋带领仙降走出了一条致富路。1980年前后,仙降村和附近村居的制鞋小作坊遍地开花,制鞋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仙降制鞋技术不断革新,从最初的塑革鞋变成注塑鞋,后来又发展为胶鞋。1990年前后,仙降橡胶一厂、二厂、三厂相继成立,在之后的10余年里,辖区内的胶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箱包企业也紧随其后。这不仅解决了当地富余的劳动力,还吸引了一波波外来追“富”人。
浙江人本鞋业三厂厂长涂武贵就是第一批来仙降的务工者之一。1994年,年仅19岁的他跟随老乡从江西上饶来到仙降务工。初到仙降,涂武贵在一家胶鞋企业做短工,后入职勤业鞋厂(浙江人本鞋业前身),做手工烙烫鞋工作。在当时的人本鞋业,初中毕业的涂武贵已是“高学历”了,且他在老家曾有过短期的制鞋工作经验,因此,没干多久就被提拔当上管理员,到胶料车间负责两三个一线工作操作机台。
“那会儿‘人本’还是个小作坊,我们都租住在作坊外的廉价出租房里,六七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内,居住条件非常差。”忆当年,涂武贵感慨不已。1994年前后,他年收入在3千元左右,别的工友加班一个晚上会去买一碗鸡蛋面,但他舍不得,一门心思努力攒钱。“那时候的梦想很简单,赚钱回老家盖房子!”
白天在昏暗的鞋作坊里忙进忙出,晚上在木质结构出租房内睡觉,这样的生活是上世纪90年代新居民在仙降工作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努力发奋事业有成
1990年至2000年,约5万新居民涌入仙降,他们勤劳刻苦,是仙降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一路从一线员工成长为企业管理者,其中一些人还在仙降创办了企业。
来自湖南的胡欢义就是其中一位。1990年,因家境贫寒,胡欢义来仙降找工作。年少的他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起初在一家制鞋小作坊干鞋子包装的活儿。
“那会儿就想着赚钱养家糊口。”在之后的十几年间,他在多家制鞋企业干过各种各样的工种,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一丝不苟。以在成型车间贴鞋围条为例,该工种属于技术活,一双鞋的大小,决定所用围条的长短,若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围条不正、开胶等现象,甚至影响下一个流程。在从事该岗位时,胡欢义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将围条拉得更快、更好,还经常与身边的工友交流探讨。
都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胡欢义从众多工人中脱颖而出,逐步从一线工人发展为车间主任、厂长。
在四川老乡的眼中,浙江越翔箱包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勇军是事业有成的典范。1999年,他背井离乡来仙降务工,曾经在多家箱包、胶鞋企业上班,从一线工人到中层管理再到厂长,几乎干过这两个行业所有的工种,是大家眼中的“多面手”。
因深谙企业生产管理之道,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伍勇军决定单干。2011年,他从工作的企业辞职,一手创办了“越翔箱包”。十年来,从最初订单寥寥无几,到现在年产值两三千万元;从最初的代加工,到现在独立承接欧美、非洲等国际订单……从小作坊到规上企业,“越翔箱包”的每一步都走得又稳又踏实,并在持续不断发展壮大中。
“他们来到仙降,成为仙降发展的主力军,而仙降也成就了他们,让他们在当地事业有成。”仙降街道党工委书记何志友说。据统计,如今仙降企业80%以上的员工都是新居民,其中还不乏管理人员,而在仙降的众多企业主中,新居民约占15%。
他们安家成为“新”仙降人
随着第一批到仙降务工的新居民“事业有成”,他们亲朋带好友、好友带邻里,自2000年以来,仙降新居民数量从5万人迅速发展到超10万人,部分新居民还在仙降安家,成为“新”仙降人。
“之前总想着赚钱回老家盖房子,如今不少亲朋好友都在仙降,我自己也早已适应了仙降的生活。”2013年,胡欢义一家召开家庭会议,决定在仙降购置房产,落户仙降。他告诉记者,儿子从小在仙降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学专业也选择了电子商务,决定毕业后回仙降工作。
采访中,胡欢义还时不时用瑞安方言和记者聊上几句,笑着说:“我已经是真正的仙降人啦!”
2008年,浙江人本鞋业工会主席刘海彬夫妻搬进了公司的“夫妻房”,房租全免,设施一应俱全。有了固定独立的“窝”,从2008年开始,每年寒暑假,刘海彬都会将远在老家的儿子刘德晨接到仙降小住,享受亲子时光。
刘德晨对瑞安这座城市特别有感情,高考时报考了温州大学。2016年夏天,他得偿所愿,成为温大的一名学生。也在这一年,刘海彬夫妻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仙降买房!
2019年,刘海彬与弟弟刘海民一起在仙降新安景苑小区购买了套房,成为了“新”仙降人。2021年,刘德晨大学毕业后考进瑞安一银行,现在在仙降上班。
“家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如今,仙降已经成为我们真正的故乡了。”刘海彬笑着说,再过些年,打算将老家的父母也接到仙降养老,让老人家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据悉,刘海彬所居住的新安景苑小区共有200间套房,其中有65户是新居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在仙降买房,还有很多富起来的新居民买了车。以人本鞋业为例,该企业90%以上的员工为新居民,他们中有40%以上拥有自备车。他们早已告别了终日埋头苦干的日子,与本地居民一样,一到周末和假期,就携亲朋好友驾车到周边游玩。
同一个屋檐下共饮一瓢水
2021年8月28日,仙降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仙降三小)彩旗飘飘,乐声袅袅,该校新校区竣工交付暨揭牌仪式举行。该校学生户籍天南地北,是名副其实的新居民子女学校。今年9月,700多位新居民子女走入新校舍,与本地儿童一样,享受优质的现代化教育。
“同一个屋檐下共饮一瓢水,多年来,仙降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新居民的努力和付出,除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外,街道也一直在努力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何志友说。
崭新的教学楼巍然屹立,明亮的教室充满书香气息,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一眼望去,新校区清新明丽、生机勃勃。
四年级的学生武爱看着崭新的校园,笑容满面:“我们的新校园也太美了!”武爱就住在学校对面的小区安佳锦苑里,十几年前,武爱的父母离开故乡安徽来仙降务工,起初在企业上班,后来在仙降经营早餐店,在夫妻俩的努力下,他们在仙降购买了房产,并将武爱接到仙降定居。
“对我们来说,孩子能有地方上学就不错了,根本想不到还能在这么高大上的校园里学习,非常感谢政府和教育部门。”武爱的母亲侯婷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新居民原来都打算赚钱回家乡的,但长期的工作生活,让他们对第二故乡产生了感情,所以买房“扎下根来”成了他们的选择。
新居民对仙降的发展功不可没,而仙降回报他们的,不仅是鼓起来的“钱袋子”,还有美好品质生活。建设企业图书馆、新居民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支部、新居民红色民意站,发放过年往返补贴、包车接送……随着这些组织的相继成立和温暖举措的推出,新居民在仙降安居乐业的景象也徐徐展开。
此外,据统计,仙降35%以上的新居民已在各自老家县城购买家产,成为家乡率先致富的人群。部分人还反哺家乡,成为老家的“乡贤”,为家乡发展建言出力,带动家乡共富。以刘海彬为例,从2011年开始,他每年过年返回老家办“慈善宴会”、发“慈善红包”,与村民同乐,他的善举还感染了不少家乡年轻人,他们成立了一个慈善组织,每年共同出资,捐资捐物造福家乡人民。
仙降共富的底气来自16万新老居民脚踏实地的实践,几十年来,他们和谐共融、奋斗不息、勇往直前,共富之路的根基已筑。如今,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征程,他们也将继续携手奋斗,大踏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康庄大道上,创造仙降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声音
仙降商会会长金美福:仙降有众多民营经济主体,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动力。近年来,仙降不断推进均衡化服务建设,着力营造共建共融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越来越多的新居民主动融入“第二故乡”,从经济社会建设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未来,希望街道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为新居民提供更多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服务,让越来越多新居民共享仙降改革发展成果。
仙降街道新居民服务管理所所长蔡福锐:新居民已成为仙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未来,希望街道能持续探索“新老居民融合”新模式,以互学互鉴的姿态,鼓励新老居民积极参与到街道的各项事务,增强新居民在“第二故乡”的归属感和融入感,不断擦亮共富底色。
仙降街道新居民红色民意站站长肖林:新老居民的和谐共融,是仙降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街道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先行示范的重要基础保障。希望未来,仙降街道能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新老居民广泛参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创和谐幸福仙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