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丽云 通讯员 胡慧杰
在构建共同富裕美丽幸福标杆区的进程中,我市全力做好弱势群体关心关爱,确保一个都不掉队。经预估,今年我市将发放8600多万元补助金,受惠对象达1万多人。
今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以“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为总体思路,创新改革,实现政府和社会救助资源“两统筹”,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向导,构建“物质+服务+社工”社会救助新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不断织密社会救助服务网,让共同富裕展现在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映衬在群众的笑脸上。
强化兜底保障
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近日,一笔10000元的临时救助款汇入高楼村民颜女士的银行卡,缓解了颜女士家庭因病导致的经济困难。据了解,颜女士的丈夫身患肝癌,近一年治疗花费20余万元,颜女士本人要照顾丈夫没有收入,儿子务工收入低。
像颜女士家庭这样的“急难”情形,全市还有不少。聚焦“急难”送温暖,我市对因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或突发急难事件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开启“急诊”模式,发放临时救助金,为他们送去关心与温暖。今年,我市已临时救助363户899人,支出救助金128.2万元。同时,建立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临时救助备用金使用管理制度,保证应急性、过渡性的救急难工作需要。
社会救助浓缩了国家救助政策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近年来,我市不断改革创新,在保基本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展救助范围,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自今年12月1日起,我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人均月收入认定标准,从原先的1.5倍,放宽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最高不超过最低工资标准)。
去年,我市进一步明确社会救助相关问题,提高了社会救助及时性、有效性。今年以来,困难群众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单独列户纳入低保262人,支出救助金额117.6万元。实施低保(低边)对象一年渐退期,防止脱贫后又返贫等现象发生,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前,我市现有低保5473户8015人,全年预计低保金支出约7300万元;低保边缘户471户1215人;特困供养对象771人,全年特困补助支出约1300万元。
我市还全面开展支出型贫困救助,对申请家庭人均收入扣减认定的医疗、教育等方面刚性支出后低于当地同期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符合当地低边标准的,按照支出型贫困家庭标准开展认定。今年以来,因医疗、教育等支出型贫困救助30户82人,支出32.8万元。推动低收入家庭资格在各救助管理部门间共享互认,实现低收入家庭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的及时全覆盖。
针对困难家庭情况复杂或重病重残等特殊情形,以现有社救政策难以解决的个案问题,今年我市还出台了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制度。截至今年12月初,已有175户通过“一事一议”纳入低保。另外,我市的救助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去年12月1日起,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次上调,由804元/人/月调整为886元/人/月,年人均10632元。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强化兜底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我市将构建起救助面更广、兜底更有力的社会救助新格局,确保社会救助公平、精准、有温度。
“物质+服务+社工”
拓展完善救助新模式
“我现在可喜欢在家里写作业了,因为我有了自己的‘儿童心家’。”日前,来自芳庄乡的13岁女孩小华(化名)高兴地告诉前往回访的志愿者。
小华所说的“儿童心家”,实际上就是她的房间。在“真爱到家·救助服务联合体”活动中,志愿者们向社会募捐8000余元,帮她改造了原本简陋的房间,让她拥有了一个明亮舒适的学习空间。该活动也是我市民政部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内容之一。
据悉,我市民政部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人民立场,将温情救助嵌入社会关爱,积极引导公益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会救助,围绕助医、助困、助学、助孤、助残、助老等“六助”工作,增强困难群体自我救助、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政府兜底与社会补充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开展系列帮扶服务活动为建党百年献礼,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真爱到家·救助服务联合体”活动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加快形成“物质+服务+社工”的救助新模式,有效促进社会救助领域志愿服务发展,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比如,随着“真爱到家·入户关爱特困老人”助力共同富裕重阳敬老爱老系列专场服务活动的开展,为全市700多名特困老人送上文艺表演专场、志愿活动专场或温暖送爱心礼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关爱山区困难儿童及群众是“真爱到家·救助服务联合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活动中,志愿者根据山区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帮助:建设卫生间,购买空调、棉被、电饭煲……至2021年年底,该活动将完成5场以上救助服务专场活动,动员29家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参与,提供10000多人次困难群众帮扶服务。
我市民政部门还关注留守(困境)儿童的精神生活。比如,“真爱到家·入户关爱陪伴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助力共同富裕专场服务活动,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精准帮扶,为全市1500多名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帮扶,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传递温暖。
“社会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整合政府资源,更要统筹社会力量,形成全员、全域、全效的大救助体系,多维度满足困难群众多样性需求。”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全力巩固省级社会救助优秀创新案例成果,有效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效能,切实增强救助对象获得感,努力实现救助服务更加精准惠民,救助品牌效益更加突出,助力完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机制。
关爱山区困难儿童
陪伴老人,送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