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的五年。我们先后迎来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盛事,满怀豪情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成就,各方面工作可圈可点。在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中,瑞安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即将拉开帷幕。今天起,本报推出“喜迎党代会·五年成就展”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瑞安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敬请关注!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公布最新“2021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我市跻身前50强,折射出在疫情之下我市工业发展的雄厚实力和坚强韧劲。
五年来,我市抓住新旧动能换挡增速的战略机遇,把握转型升级的有力时机,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能级实现了“千亿腾飞”之变,2019年GDP首破千亿元大关,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7.09亿元;工业企业整体规模有了极大提升,技术创新自主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33亿元,同比增长18.7%,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0.2亿元,同比增长26.8%,增速排名均居温州9个县(市、区)(文泰洞除外)第二。
平台项目提能增效
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走进位于汀田街道的东新科创园,一幢幢流线型立面的楼宇矗立眼前,科技感扑面而来。楼外脚步匆匆,楼里灯火通明,创新活力澎湃涌动。
今年8月,我市重磅打造的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南部“塔尖重器”——瑞安东新科创园正式开园。科创园引进谷宇、方岱宁、唐军旺海内外三大院士团队,集聚汽车智能传感器研究院、汽车轻量化材料与结构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项目,致力于解决瑞安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卡脖子”关键问题,开展共性公共服务,走出一条有瑞安县域特色的科创生态之路。而科创园开园,也意味着瑞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智能汽车“科创芯”的核心地标落地,规划构建的“一芯一港两基地”空间布局崛起,全力聚焦打造新能源网联汽车千亿产业集群。
获批温州首个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瑞安经开区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五,省级智能装备高新区排名全省第九,侨贸小镇成为温州首批省级命名特色小镇,开工15个省“152”项目,落地500强企业项目14个,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数稳居全省前列……五年来,我市上下凝心聚力,全方位构建先进制造业平台体系,全面掀起“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热潮,以平台项目提能增效,推动瑞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迭代升级产业智造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全世界半数以上制动气室是中国造,而中国半数以上的制动气室是瑞立造。”瑞立集团制动气室一分厂厂长吴恭盛介绍,瑞立的制动气室产品客户群已涵盖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历经多年发展,瑞立实现了制动系统从单一的零部件到系统、模块集成供货,从传统的机械制造零部件企业成功转型为电子电控和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企业。
如今,在瑞安,越来越多的企业像瑞立一样,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竞争力,把生产线“刀锋”对准行业“珠峰”,攻最难的技术、做最精的产品,力争将更多的单项冠军收入囊中。浙江华峰合成树脂有限公司研发的主导产品“环保型革用聚氨酯树脂”,从根本上解决了合成革产业链绿色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浙江瑞星化油器制造有限公司从行业内“配角”逐步炼成“第一”,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获得欧美通用汽油机行业“入场券”的企业……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以“企业发力+政府助力”的形式,加大对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努力打造制造业的“单项冠军之城”。目前,我市已拥有1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个单项冠军产品、1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多个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第一,入选单项冠军数占温州一半、居全省第四。
在新旧动能转换下,我市深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扭住“先进制造、战新崛起”这一关键,大力实施工业强基“415”工程、战新产业培育“515”工程,推动智能化改造领跑争先,列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数位列全省前茅,努力交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瑞安高分报表”。
优化要素保障供给
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聚焦可用资源少、需求保障难及信息获取迟、企业找地难等问题,‘码上有地’应用将开展码上智配应用子场景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助推项目建设。”昨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正紧紧围绕“企业用地一件事”,利用数字化改革,全力打造“码上有地”应用。通过该应用场景,企业可实现“看图下单、一图打尽”,构建“不见面、菜单式”的企业项目投资新模式。目前,该应用已入选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数字国土空间”多跨应用场景试点。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土地要素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域国土空间治理试点,我市通过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全域全要素覆盖的三维数字空间,开发上线智慧选址“三维助”模块、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等,实现全市区域内土地要素底数全摸清,并引导资源配置向优质产业、优质项目集聚,加快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治理目标。
深入实施“拓空间强保障”十大专项行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专项行动、低效工业项目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五年来,我市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城市低效闲散资源,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万亩,完成土地“双清”、低效用地再开发5.7万亩,为高质量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战略保障。